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及发展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及发展的探讨

谷俊涛

谷俊涛(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撑。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等,使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快我国生产力中心建设,是摆在当代“生产力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

1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科技部修订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通过实施《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实现了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动态管理,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整体水平;通过启动过国家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工作,推动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通过制定和贯彻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标准,完善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业务规范;通过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全面推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范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管理;通过开展“西部生产力促进行动”,有效地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机制创新;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办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体制创新,形成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机构性质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建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力促进体系。

2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面临问题分析

我国生产力促进事业如火如荼,发展迅猛,但要应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服务能力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1服务手段短缺

一些生产力促进中心只是开展一般性的信息咨询和服务业务,有的中心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服务职能仅限于原来的行政管理范围,服务内容单一、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不能满足客户的综合服务要求,尚未创出自己的品牌和信誉,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2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如何使其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克服定位不准、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的矛盾,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服务”的新格局,从根本上建立起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内在机制,是各生产力促进中心要发展的根本所在。

2.3常规业务尚未形成体系

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一般都是由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基本建设、服务设施等方面政府给予一定的投入,中心内部是在全成本核算,在为企业服务中收取合理的报酬,在注重社会收益的同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要做好这一点,必须选择和建立具有特色的常规业务。

2.4核心竞争力普遍较弱

随着目前国内咨询服务业的崛起以及其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常规业务的战略规划除着眼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宗旨外,还必须结合区域特色经济、本地区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以及当地的市场竞争情况,既保证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大政方针相结合,以充分利用一切来自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又要使其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和独具特色的竞争实力,能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3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3.1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尽管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有3000万家企业,有2861个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别占企业和县(区)的0.0039%和42.57%。因此,在生产力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质与量的关系,即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数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条与块的关系,即在加强省、市、县和综合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同时,应大力发展行业性和专业化生产力中心,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性、代表性和显示度的生产力中心,使其在深层次服务和服务产业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对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整顿。一方面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充分利用示范生产力中心、重点生产力中心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面上生产力中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严格按照《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意见》和《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细则(试行)》等管理办法和绩效考评机制,逐步对现有生产力中心进行整顿,促进其提高。

三是建立生产力战略联盟,形成生产力组织网络体系。一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资源、条件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每个中心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每个中心的资源,形成战略伙伴或战略联盟,其作用将会更大,效果凸显。“组织网络化”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3.2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体系建设

生产力促进业务是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命脉。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业务建设,是重之又重的工作。按照科技部的划分,生产力中心业务包括常规性业务和特色业务两个方面。在常规性业务建设中,生产力中心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确定自己的服务方向,抓好几项主要业务,并形成自己的业务支撑。在特色业务建设过程中,积极开拓各种形式的具体服务项目,特别是独具地方或行业特色的项目。推出精品,做成品牌。从而形成一业为主,其它业务为支撑的业务体系。

3.3注重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能力和条件建设

一是加强资源建设。其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网络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等等。企业靠提供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生产力促进中心靠什么来满足企业的需要呢?那就是各种资源。这就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资源越多,服务的手段就多,效果才能好。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本身应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这是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的前提。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需要的是通才,能对中小企业的普遍问题有一个通盘的认识和分析,并具有相应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三个环节:一是人才培养。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能力强的人员放到重要岗位,或进行多岗位锻炼。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生产力中心干部异地挂职、交流制度。二是人才培训。通过内部培训或外出培训,集中培训或参与有关具体活动等方式,强化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三是人才使用。应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同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引进部分国外优秀人才。

3.4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政策与环境建设

一是要深入研究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非盈利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努力争取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非盈利机构”的法律地位。在当前生产力促进中心既有事业、又有企业、还有社团等多性质状态下,是不利于生产力中心的发展的。同时,认真落实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业务工作中有关税收减免的政策。

二是应加大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投入。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并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营造有利于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外部环境。我国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及企业对生产力促进中心还缺乏了解和信任,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宣传和政府的强力推动,逐步改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外部环境,促进生产力中心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