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快乐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浅谈小学数学的快乐教学

马萍

马萍陕西省定边县冯地坑乡学区718699

摘要:心理研究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成功能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能强化其学生学习需求的形成。可以采取在合作与探究中体验成功,在赏识和激励中体验成功。

关键词:体验成功数学兴趣赏识自信心

一、在合作与探究中体验成功

1.学习形式合作化。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关注“弱势群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小组交流中优先让他们发言;要求学生学会鼓励欣赏别人,虽然别人答案意见不一定正确完整,但也要予以肯定等。“成功的体验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教师以组织学生小组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学生的活动主体功能,诱导学生以群体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并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2.数学作业弹性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分出层次,设计难易不同的作业,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作业的弹性化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在赏识和激励中体验成功

1.正确对待回答中的错误。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而是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的回答,尽可能地找出其闪光处,并从多角度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对待错误的正确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产生学习迁移,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崇敬热爱,转化为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发生浓厚兴趣,产生需要。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赏识激励的机会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表扬,甚至进行夸张性表扬。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评价的作用,在作业、考试过程中增强学习需要。如采用“等级”+“评语”作业评价模式,给学生作业记“√、×”的同时,辅以评语,这种肯定学生成绩的评价方法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3.培养学生之间互相赏识能力,感受收获和喜悦。学会相互赏识不仅能使被赏识者享受到快乐,也能使赏识者在赏识别人的过程中弄清是非,明白道理。为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先赏识别人的方法或做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使用“我觉得你很聪明,能想到这样的办法来解”……

4.学会自我评价,引导正确归因。他人的赏识好比是阳光雨露,自我赏识才是播种在心灵的种子。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棒,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所以,我们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缺点。

5.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承担挑战,有时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卖关子”和“装傻”。当学生提出有点难度的问题时,我装作认真思考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向学生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进而鼓励学生讨论思考,展现自我,表达观点。问题探究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特别是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的解决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成功感,又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和证实自我成功。

6.创设有效的趣味情境。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有收获的。我们都清楚,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使课堂充满趣味。要把所讲授内容形象化,要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和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能把学生仅看作接受知识的主体,埋怨学生不接受灌输,而应把学生看作生命的主体,把学生的活泼好动和活跃的思维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保持孩子们快乐的本性,也许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同感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邓甲频成功教育的政治课堂教学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2005,6,24。

[3]骆玲芳刘力主编成功智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4]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