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3

浅谈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陈姣

陈姣ChenJiao(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衡阳421001)

摘要:盈余管理是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会计准则有着紧密联系。新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一方面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所遏制,另一方面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本文通过审视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对我国准则的制定和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准则有效性;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22-02

0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要求是真实、可靠。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屡见不鲜,管理当局为了私人利益试图通过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来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合法、隐蔽的改变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方式,在我国各类型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非常普遍。由于盈余管理必须在会计准则框架内,因而研究不同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将对研究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启示。

1盈余管理的含义

所谓盈余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许多不同意见。美国会计学家斯可特(WilliamR·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是指假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时,经营者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美国另一位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1989)则在会计数据信息具有有用性的基础上,认为盈余管理人员有意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而获取某些私人利益。在我国邹小、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利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企业管理层在公认的会计准则的范围内,主要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交易规划手段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内容进行选择并调节或控制企业的利润,对外报出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以达到预期满意的效果,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由于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具有其合法性,但其本质仍旧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会计准则作为盈余管理的框架,分析我国不同时期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特点将对会计准则的构建和会计信息的解读有着重要意义。

2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盈余管理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准则的有效性。而会计准则的有效可以分为执行有效和制定有效两个方面。制定有效对应会计准则的主动有效,执行有效对应被动有效。目前,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恰当执行(包括盈余管理)已经困扰着世界各国。这种情况首先与会计规则执行机制相关,如投入的监管资源不够,但更为重要的是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关。制定有效不仅可以使会计准则能得到恰当执行,并且它所生产出来的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根本动因是自身的利益驱动,要使得执行者主动地恰当执行会计准则,则准则本身应该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最优组合。这样,包括执行者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会主动遵守会计规则。可见,提高会计规则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盈余管理最根本的途径。

3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安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制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和规范,使得准则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为盈余管理开辟了新的空间。

3.1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

3.1.1减值准备不能冲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允许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转还为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新准则的实施后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整或增减当期或以后各期业绩的手段失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对会计利润的操纵。

3.1.2存货准则的变化与旧准则相比,主要变化有:改进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存货先进先出方法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3.1.3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3.1.3.1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即按账面价值核算所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由于我国的企业合并大多涉及同一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合并,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此类合并所支付的对价一般不够公允,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容易抑制企业对利润的操纵。

3.1.3.2新准则下合并范围的改变按照财政部新颁布的合并报表准则,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使企业无法采用以股权比例分离子公司的手段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中剔除,来掩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

3.2新准则下盈余管理的新空间

3.2.1公允价值的引进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是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应用。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但由于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在不发达的市场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而我国市场还不够成熟有效,由此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操纵点。

3.2.2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由此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3.2.3费用资本化发生变革

3.2.3.1开发费用准予资本化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将大幅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新准则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如果科技及创新性企业想降低当期利润,就可以通过把更多的支出纳入研究阶段,从而直接计入当期费用,降低当期利润;反之,科技及创新性企业也可以把开发阶段的支出尽量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达到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

3.2.3.2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在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并且,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这样企业可以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上来调节当期利润,进行盈余管理。若企业欲提升业绩,则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资本化的要求,减少财务费用的支出,从而达到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

4结语

新准则的颁布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新准则也为盈余管理开辟了新的空间,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构成:

4.1新准则的构建并不是以消除盈余管理为目的,事实上盈余管理本身是个中性词,适度地盈余管理有利于提前释放风险。

4.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盈余管理最根本途径是提高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的一致程度,即使得准则本身是反映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最优组合,这样才使得管理者更为积极主动地实施准则。但由于相关各方利益很难协调一致,这样就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总而言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规范我国会计实务,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新会计准则中的存货准则等规定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公允价值计量、费用资本化等规定又为盈余管理开拓了新的空间。因此,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必须保持必要的谨慎,以维护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巧良,杨蔚.IASB—FASB《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及启示[J].会计之友,2006,(5).

[2]李明辉.论企业合并会计政策选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沈烈,魏承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分析[J].财会通讯,2007,(05).

[5]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6]任春艳.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5,(5).

[7]宋希亮.企业盈余管理的重新审视——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8,(9).

[8]由磊.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