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津工超市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天津市津工超市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陈婷婷/

陈婷婷/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随着零售业在我国的逐渐发展,连锁经营逐渐成为其主要的发展趋向,尤其是连锁超市。随着社区发展的不断完善以及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便捷的购物环境和社区连锁超市受到了社区居民的青睐,且发展迅速。在众多的连锁超市企业,做的最成功的社区超市就是津工超市,无论在资本积累、企业规模、内部机构的建设都是名列前茅的,津工超市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其强大的配送体系的支持。本文将通过对津工超市配送模式的研究,探究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模式问题

【关键词】津工超市;物流配送模式;策略

一、前言

天津市津工超市是1994年初建立市场经济后创建的新型连锁企业,并于2003年成立津工超市有限责任公司,企业以“为百姓服务、为社会尽责、为政府分忧”为宗旨,坚持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立足社区,着力打造连锁社区超市,促进社区建设,方便群众生活。目前,社区门店发展到450家,营业额突破13.5亿元,在天津市零售商业中,门店数量和营业面积排名第一、营业收入位居第一。连续四年入选“中国连锁百强”,荣获“2009年中国零售业创新奖”、“2011年零售创新大奖”、“天津市慈善之星单位奖”等荣誉称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数据)。

二、津工超市配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送成本提高对市场定位的挤压

津工超市是社区连锁超市,经营规模大,但其呈现单个门店的规模小、客流量少、单次需配送的商品少的特点;同时为了保证商品的新鲜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又需要频繁进货。因此,在配送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各个物流链节点企业的资源设备优势形成运输规模经济,加大了企业的配送成本。

随着近几年通货膨胀的加剧,商品采购、物流成本持续上升,顾客对商品价格更加敏感。销售额业绩持续上涨并不能有效的解决固定成本的增加的难题,导致价格上涨,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越的竞争力,还需要接受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二)配送业务外包的风险

1、管理监控风险

天运通津工生鲜配送中心正式投入的运营时间较短,缺乏物流管理方面的经验,内部管理人员在物流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配送的后期服务、突发状况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具体的、明确的权责划分;在新建物流配送中心运营中,面对复杂性、多变性问题,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将配送业务外包,天运通津工生鲜配送中心不受津工超市直接监管,其供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能确保,使超市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超市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甚至会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到商品的供应保证能力,最终影响了连锁超市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

2、商业泄密风险

配送中心的建立和经营,不仅涉及到硬件设施的建立和维护,形成和保障高效、统一、完善的网络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物流的信息化是企业与外包公司沟通供需,缩短时空距离,解决及时性问题,实现物流与信息的统一的坚强后盾。

作为立足于社区的服务型企业,津工超市拥有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定制化的信息处理系统。超市能够根据不同社区门店的交易记录,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团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探究社区顾客的需求信息,针对每个社区门店提供不同商品品类、不同配送时间、不同的业务拓展等个性化的服务。

(三)社区物流贯彻实施不足

津工社区物流服务中各物流公司将社区作为重点,把商品集中在社区超市,由津工负责将商品总之单个家庭。津工依靠集货的规模做社区物流,通过把配送业务进行组合从而降低成本,使委托方和津工超市双方受益。

社区物流的服务对于定位为“社区一站式现代服务企业”的津工超市来说无疑是有商机的,但社区物流的贯彻和实施却不够彻底。津工的业务拓展的范围较局限,合作伙伴数量较少,未能明确自身在社区中的市场定位,确定合理的配送策略,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仅没有发挥其网点深入社区的优势,反而还因人力资源的浪费,增加了运营成本。

三、津工超市配送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由企业物流中心向物流企业转变

在津工超市着力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其门店网点深入社区、配送中心运作效率高等优势,与中小型超市实施战略联盟,承接中小型超市的配送业务,对于中小型超市来说,解决了它们建设配送中心的资金链短缺问题,减缓了资金压力;对于津工超市自身来说,则为超市自身提供了新型利润源,使配送中心由单纯提供物流服务转变为整合物流资源,从超市的成本中心转型为其利润中心,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势。

(二)降低物流服务外包风险

1、建立和加强对第三方物流的全面监控

津工超市通过物流外包决策团体和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加强合作关系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同检查与绩效评价,明确与外包企业的权责划分,确保外包的质量。

同时,还应系统的对外包企业的物流理念进行普及和培训,帮助企业实现物流与内部供应链的一体化,建立适应物流外包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集成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在管理和监控的过程中,发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表现不良和自身企业在配合、支持方面存在不足,应及时加以修正。

2、加强第三方企业的诚信建设

在配送业务外包业务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配送中心积极利用EDI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第三方企业联结,不仅有利于实现信息沟通,也可以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施跟踪和有效控制。

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供需双方自我真诚的评估和定位、行为道德、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

(三)明确社区物流的市场定位

第一、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了解自我的配送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明确的对象。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是物流行业运行的基础;还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社区的情况了解,分析潜在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并针对具体的商品种类进行科学的调研,合理的根据小区的商品需求结构和需求量,如粮食、食用油、食盐、蔬菜、肉类等,进而决定配送的种类。

第二、为了提高配送效率,要根据各个社区的商品结构、需求数量、商品总类等,对全市的社区进行多层次的分类。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数量、商品种类的多少等划分为:特等社区、一等、二等、三等,对不同的社区层次进行不同的商品配送,以保证提高配送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配送收益。

【参考文献】

[1]杨静,陈圻,关于连锁超市配送问题的研究[J];价值工程;2005年10期.

[2]龚红果,基于中小型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06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