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

金小娟

金小娟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摘要:新时期的骚体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进行了辨析;二是对骚体赋流变及各时期主要作家、作品作了梳理;三是对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进行了归纳总结;四是对骚体赋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以上研究对辞赋研究的整体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骚体赋;概念界定;流变;题材内容;艺术品质;展望

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主体形态的一种文学样式。骚体赋的创作先驱是汉初的贾谊,其《吊屈原赋》是骚体赋开篇之作。新时期骚体赋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概念的辨析,还是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总结,都取得可喜成果。现对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如下,敬请专家学者教正。

一、骚体赋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骚体赋?一种观点认为,骚体赋是用骚体“兮”字句写成的作品,战国屈原、宋玉的辞作,以及汉代人的拟作,如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等,都应属于骚体赋。如曲德来认为:“所谓骚体赋,是指那些在形式上极力模仿屈原的汉赋。……此外还应包括虽不以赋名篇却是纯粹模仿屈原赋的作品。”①袁济喜、赵敏俐及孙晶在论及骚体赋时也将这些拟骚之作归属其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以后乘楚辞而来的赋作品(《吊屈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等汉以后的骚体赋)都共同体现了直抒胸臆的主体性原则,惯用比兴手法,篇章结构上重点突出,故完全称得上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即诗歌。同楚辞一样,理应属于诗的范畴。笔者认为,骚体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采用楚骚的文体形式,也就是以“兮”字句作为其基本的句型;其二是明确地用“赋”作为作品的称名。褚斌杰亦指出:“骚体赋是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二、骚体赋的流变及各时期代表作家、作品

(一)汉代骚体赋继承了原始骚体(屈、宋之作)的抒情功能,主要是抒发苦闷、幽愤等压抑之情。同时,汉代骚体赋受散文式思维方式影响,表现出与说理散文、描写散文或叙事散文相类似的某些功能。②康金声认为,汉代骚体赋在风格情调上流注着悲与怨的感情,在形式上用带“兮”字的骚句加强咏叹色彩,增强抒情效果;句子自由长短错落。孙晶、梁葆莉等亦持相同看法。此外,赵敏俐、苏萍、宁宇、吴贤哲、王双等对此也有独到见解。汉代骚体赋有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大人赋》、《长门赋》,董仲舒《士不遇赋》,汉武帝《李夫人赋》,王褒《洞箫赋》,扬雄《甘泉赋》等26篇,在整个汉赋中占有很大比例,多为学者研究重点。

(二)建安魏晋时期,随着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骚体赋大批涌现。建安时期骚体赋受到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即兴性、抒情性影响,显示出个性化与抒情化的倾向。③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性化的内因外缘》统计显示,此期骚体赋多达80余篇。如王粲的27篇赋中,骚体赋有6篇。魏晋时期骚体赋一方面逐渐与楚辞分开,独立性特征凸现,“兮”字渐为“而”、“以”、“乎”等虚词代替,楚辞的地域性特征大为减弱;另一方面与骈文、诗歌之间的渗透交叉有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呈现出骈偶化和诗化的痕迹。王双、孙宝、曹胜高等对这一时期骚体赋的发展都有深入探讨。

建安时期重要骚体赋作品有王粲的《槐树赋》、《登楼赋》,曹丕的《感物赋》、《登城赋》,曹植的《幽思赋》、《归思赋》等。晋代作品有傅玄《正都赋》、《潜通赋》,陆云《登台赋》、《南征赋》、潘岳《闲居赋》、《怀旧赋》等,大多篇制完整,文辞清丽,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

(三)南朝是骚体与赋体真正水乳交融的时期。骚体以“乱曰”、“歌曰”、“系曰”、“辞曰”等形式融入赋体变得更为普遍灵活,且骚体与赋体互相渗透,艺术上产生新变。郭建勋认为,南朝骚体赋是当时唯美主义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诗歌影响撞击的结果。此期骚体赋变革主要侧重于形式体制和表现艺术,摹仿与出奇求新并行。南朝骚体赋作中有代表性的是江淹《去故乡赋》,鲍照《芜城赋》,颜延之《赭白马赋》,谢庄《月赋》,谢惠连《雪赋》等。北朝骚体赋数量较少,只有李显《大乘赋》,王通《东征赋》等。

(四)唐代以律赋著称,但出现一个骚体赋创作小高潮。如李白共作8篇赋,有5篇为骚体赋。柳宗元12篇赋作中骚体赋有5篇。韩愈写过《复志赋》、《闵己赋》等。唐代骚体赋研究成果较少。

(五)宋明清时期的骚体赋。宋代骚体赋日益散文化。有些骚体赋还保持唐代以来盎然的生气。如晏殊《雪赋》采用《九歌》句式,风格清丽活泼。苏轼《滟堆赋》、《屈原庙赋》尤惹人注目。明清时期骚体赋创作更多,刘基、方孝孺、李梦阳、王守仁、黄道周、尤侗等作家,都创作过骚体赋。

三、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

新时期对骚体赋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其抒情品质;二是在研究思路上多与楚骚相对照。

关于骚体赋的题材内容,郭建勋将汉代骚体赋分为四类,即纪行类、玄思类、悲士不遇类、悼骚类。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简论屈骚影响下的汉代独创骚体赋》,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等亦持此见。曲德来按照时代进程,展现了西汉至曹魏时期骚体赋题材内容的变化趋势: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复杂化,促使骚体赋表现题材有所扩大,由全部抒情转向说理、叙志、咏物。

在骚体赋的句式、用韵、语言节律等艺术品质的研究中,也呈现出与楚骚的联系。曲德来认为:“就句式上说,骚体赋所用的主要是六言二节拍句型,显然这是学习《离骚》句式的结果,也是所以叫做骚体赋的原因。”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总结了骚体赋对楚辞体“○○○○○○兮”,“○○○○○○”等代表性句型的承袭情况,并剖析了广泛采纳第一种句型的原因。曹明纲则归纳出“□兮□□”等十二种骚体赋句式,使人能清晰地了解骚体赋的句式特点。此外,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问题演进》,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等亦有相应研究。

四、骚体赋研究的展望

可见,骚体赋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发表,以及西方文艺理论的引介与不断本土化,对骚体赋研究也提出一些新课题。如:(1)地下文献能否改变人们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如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已对出土文献与楚辞的关系进行详密论证。但出土文献与骚体赋关系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2)在西方文艺理论指导下,如何认识骚体赋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评判?如萧兵有《楚辞的文化破译》问世,但尚未见以西方人类学、文化学等理论研究骚体赋的论著。(3)骚体赋与楚辞作品、大赋及抒情小赋等形式赋作的渊源关系究竟如何?学界已有相关成果,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界定或概述上,似未深入加以探讨辨析。以上诸多问题都需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①曲德来.汉赋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②康金声.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

③郭建勋.骚体赋的界定及其在赋体文学中的地位[J].求索,2000

参考文献:

[1]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郭建勋.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J].中国韵文学刊,2003,(2):1~5.

[3]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体化、抒情化的内因外缘[J].求索,1996,(2).

[4]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胡大雷.屈原赋、荀卿赋、宋玉赋异同论及其影响[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1.

[6]赵敏俐.汉代骚体抒情诗主题与文人心态[J].中国文化研究,2010.

[7]苏萍.班氏家族骚体赋的楚祖意识及其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

[8]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J].古代文明,2008,(1):34~40.

[9]高华平.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3):74~80.

[10]孙晶.阴阳五行学说与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J].齐鲁学刊,2004,(3):110~114

[11]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99~105.

[12]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2006,(3).

[13]康金生.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

[14]于浴贤.从骚体赋看汉人对屈骚的接受与传播[J].北方论丛,2006,(5):6~9.

[15]周禾.骚体赋应为骚体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1):88~91.

[16]宁宇.骚体赋与汉代文人精神的流变[J].社科纵横,2008,(9):74~77.

[17]蒋文燕.类别流变:汉赋研究的另一种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4.

[18]孙宝.儒运迁转与汉晋骚体赋体式演进[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9]王双.新时期骚体赋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09,(3):149~153.

[20]吴贤哲.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21]李慧芳.汉代骚体赋创作动因管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4).

[22]粱葆莉.骚体赋的产生及在汉代发展轨迹的文化解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3,(4):94~97.

[23]王双.生命的欢娱与悲忧—曹植骚体赋简论[J].名作欣赏,2010.

[24]王双.论两汉时期骚体赋的特征[J].名作欣赏,2011,(35).

[25]郭建勋.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地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

[26]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M].人民出版社,2011.

[27]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8]熊良智.辞赋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作者简介:金小娟(1984-),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