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堂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3

体育与健康课堂管理

梁远富

梁远富(广东省湛江财贸学校,广东湛江524094)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健康;管理;措施

1体育

1.1体育课的介绍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不言而喻,学校体育教育也必须贯彻这个服务宗旨。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而要上好体育课,就要重视建立健全课堂常规这项工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来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随时改变运动量的大小。体育教学中虽然没有完成“课堂常规”这项任务,但实践证明:常规建立得比较完善的学校,且执行得认真严格的教师,课堂组织就显得有条不紊,为精讲多练奠定了基础,课堂气氛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教育效果明显提高。

1.2在体育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2.1课外体育锻炼缺乏足够重视,缺少教师的指导

近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在各部门的重视之下,场地器材、体育教师、体育经费等得到完善和提高,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经过调查的高年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只有65%,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的不到50%,特别是部分女同学已出现逃课现象,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相对来说要高出许多,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还有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运动技术动作掌握上、运动量的调控上、体育保健等知识上还不足,因此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有体育教师的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1.2.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形式单一

现在有些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体育课的形式,不重视学生的活动,在整堂课中只注意了整体队形的变化,把课堂的重点落在了教师的教和活动的组织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和练,大大地减小了体育课的密度。一种只有在舞台上才有的不断的队形的变化贯穿了整堂体育课,如此的安排表而上似乎课堂组织井井有条,但体育课的密度何在,学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经过调查一些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学生,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

1.2.3体育课上出现违纪现象的原因

体育教学的组织非常关键。体育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体育课的组织实施,体育课课堂组织好的话,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而一个班级上课人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数过多就加大了体育教师组织管理的难度,给与每一个学生的指导就会减少。比如: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大阳光强烈,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2如何解决影响体育课的一些因素

2.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的传授。在教材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特点、专业学习以及将来工作的需要,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传授给他们对专业学习和工作有帮助的体育知识。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可能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2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

2.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体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快乐。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传教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听课、训练、交往、欣赏、探索、操作等产生积极的效应。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充分使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激光影碟、录像、录音、幻灯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运动及技术要领和动作方法,重视研究开发和应用体育教学软件,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3.1对健康的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一直以来,“健康第一”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人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健康既是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我们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我们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电视、网络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较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3.2如何加强健康教育

尽管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参与实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建立预防为主、自我保健的意识。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上认识健康,了解新健康观与传统健康观的差异,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面,既了解健康基本的要求,又认识更深层次意义上的健康——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在心里方面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方面要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动作协调、灵活。人们在疾病尚未出现时,自觉健康状态良好,缺乏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一旦疾病发生,则往往会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身体健康还可以转变学生们把健康交给医院和医生的依赖心理。明确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不仅政府卫生部门要对之负责,而且自己也有权力和义务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而大到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和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健康教育还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文化专业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问题行为在中职课堂中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必须充分协调这一体系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但是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学生常常因各种原因引发种种课堂问题行为,这不仅极大地干扰了教师正常的教学行为,而且阻碍了学生自身及他人正常的学习行为。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心理辅导不象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以通过改变学生原有认知、信念、道德观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要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主人自己。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要常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常从学生的看法与感受出发去处理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使体育课成为发展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场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建惠.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版),2007(11).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5]唐宏贵,等.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