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差生的转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浅谈中学体育差生的转化教学

章庆庆

关键词:体育差生;转化教学;心理障碍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四个教学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意识、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等,这些理念无疑都是正确的,是符合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体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然而,每个学校、每个体育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体质弱、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差,比普通的学生能难完成老师传授的运动技能。

一、转化体育差生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体育差生主要是指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失缺,致使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等比较差,因而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跟不上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体育差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着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体育差生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其转化工作受到教学条件、教学观念、师资水平等因诸多因素的制约,注重转化体育差生的教学,不仅仅对体育差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班级体育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教育激励作用。

二、中学体育差生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

1.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理障碍就是因心理因素阻碍和影响人的潜能的发挥,对来自内外的刺激不能在最佳状态下做出应答行动。心理过程说到底是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来实现的。任何一种行为可以说是暂时神经联系在建立、强化或再现,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研究表明,人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凭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双重调控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移过程,是众多感受装置、效应装置和调控中心装置三者按复杂的反馈线路联结在一起,通过互相作用,反复筛选调整,使人得到稳定的、平衡的适应性活动,即形成“条件反射”,或称“动力定型”。

2.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观原因

通常情况下,体育差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要相对差一些,所以他们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比较差,在课中就常因抓不住动作的要领而产生动作变形或错误动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天生不适合体育运动,首先从心理上放弃了对体育课的学习。

3.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

有研究表明: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是导致体育差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育课中没有自己擅长的项目而不愿上体育课。即使参加了体育活动,也难以体验到运动场上带来的乐趣,难以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因此,要上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更应注意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学生感兴趣有锻炼价值的项目进行教学,充实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体育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缺少场地、器材器具也是造成体育课教材教法选择缺乏多样化的原因。学校的体育设施差,器材器具少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促使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加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制造一些简易器材器具,开辟运动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态度问题也是其中的原因,有些体育差生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从而更不喜欢上体育课。再次,文化课负担过重,同伴很少帮助和指导也是造成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三、中学体育差生转化的教学方法

1.体育差生的“自我心象”大都是“我不行”。

体育差生要想转化体育差生,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我不行”的“自我心象”变成为“我也行”的“自我心象”。但这种转变光靠说教是无法完成的。体育教师必须通过体育实践,在帮助体育差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才能帮助其逐步完成这种转变。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锻炼中,要勇于磨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意去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就必须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

2.体育差生教学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在了解体育差生形成的不同原因,是做好体育差生教学转化工作的前提。有的是身体形态问题,如身体矮小或肥胖;有的是身体基础问题,过去未受过什么体育教育,运动素质差;有的可能是心理障碍问题,如自卑、胆小、畏惧、对体育缺乏兴趣,甚至厌烦体育;有的是学习态度问题,如不重视体育,怕苦怕累等。教师应根据体育差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的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制达到什么标准,或赶上什么同学,而主要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每次课都有收获,每星期都有进步,从而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3.合理安排体育教材。

掌握适当的难度和强度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备课要周密有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改变许多教师对待体育课无所谓不重视的态度,树立良好的教师责任观。教师应善于从交往的范围、深度等方面加以引导,提高多层次多指向的指导方式,充分体现教学中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沟通感情,消除隔阂,从而使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保证教与学的一致性,提高教学效果。

4.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5.体育差生教学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师对体育差生,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了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重点看他们的学生态度、练习的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和获得的微小进步上。

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新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这不仅促进了因人制宜的体育能力的发展,避免了传统的划一的班级教学带来的两极分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郑柏武.浅谈体育差生的转化[J].龙岩师专学报.2002.6

[2唐建倦.高校体育课实施差异教学转化体育差生的探索J].四川体育科学.2003.1.

[3]于光川.徐贵荣.浅谈体育教学中与行为差生的情感沟通[J].辽宁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