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家族遗传性成骨不全报道

/ 1

2例家族遗传性成骨不全报道

合明勇

合明勇(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湖北荆州434020)

【中图分类号】R6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158-02

成骨不全又名脆骨症,骨膜发育不全,lobstein病,是一种以骨质脆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少见疾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国外文献报道发病率约为1/25000至1/10000[1]。本文报道2例家族遗传性成骨不全病例,为加强对成骨不全影像学诊断的认识,对我院发现的一家父女2例放影像图像进行分析如下。

例1女儿,3岁。多次骨折就诊。患儿自出生后2月开始,无任何诱因发生骨折3次,均为下肢骨折。其母述患儿生后肢体活动少、无力、现在只能扶着走。体检:身高73cm,体重9.7kg,头颅无畸形,前囟未闭,2.0cm×2.0cm,乳牙20枚排列整齐。巩膜呈蓝色。轻度肋外翻,心肺听诊无异常。脊柱无畸形。四肢纤细,肌肉张力正常,肌力略差,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听力尚可。实验检查:血钙、磷均正常,碱性磷酸酶稍增高。X线检查:四肢长管状骨纤细,骨皮质菲薄,骨密度减低,以干骺端明显。股骨颈粗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干骺端及骨骺膨大明显,内可见粗大、稀疏骨小梁。右侧股骨干可见两处陈旧性骨折,骨折处可见少量骨痂生长。脊柱各椎骨形态及排列正常,椎体骨密度普遍减低。颅骨未见明显异常X线表现。提示:结合临床考虑为小儿成骨不全症(细长型)伴右侧股骨陈旧骨折。

例2,例1的父亲,29岁,身高135cm,体重35kg,发育尚正常,行走自如。体格检查:前额略突,颌骨错位咬合,下颌骨狭窄,巩膜蓝色,听力尚可,心肺听诊正常。脊柱重度侧弯不能负重,年幼时有多次四肢骨折史,其脊柱、双下肢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胸段呈S型右侧弯曲,T8,T9椎体呈轻度楔形变,双侧股骨颈粗短,右侧股骨干侧弯明显且外侧骨皮质明显增厚,右侧胫骨近端内侧可见1.6cm×5.5cm长形赘生物,余无异常。提示:结合临床考虑为成骨不全骨骼改变伴右侧胫骨近端外生骨疣。

讨论:成骨不全症多属遗传性或基因突变引起的结缔组织病,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病变广泛累及骨、皮肤、巩膜、内耳、韧带、肌腱、筋膜、牙齿等。临床特点为:易发生骨折,蓝色巩膜和进行性耳聋。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一般分为3型:(1)胎儿型,即先天型,在母体内或胎儿出生时发生多处骨折,常为死胎或短期存活;(2)婴儿型,1岁以内发病,症状较胎儿型轻,但愈后差;(3)迟发型:学年前后发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减轻,至青春期以后由于性激素分泌增加,病情会好转,愈后较好[2]。X线检查对其确诊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表现为:多发反复骨折及骨折后畸形愈合,骨质稀疏,骨皮质菲薄,部分可见局部骨皮质增厚明显[3]。据其X线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1)粗短型:多见于新生儿。本型骨骼改变较为明显,四肢长骨宽径明显增加,长骨较短并有弯曲变形,骨皮质菲薄,骨密度减低,弯曲长骨的凹侧面骨皮质可增厚,骨密度增加,多数患儿有多发骨折及骨痂形成。(2)细长型:一般发病迟且病变较轻,表现为骨干明显变细,长度不变致骨骼细而长,骨皮质菲薄,故骨密度低,骨小梁结构不清。骨髓腔变窄,骨端略张开或变形,患儿腕骨骨化延迟,骨龄低下。(3)囊肿型:此型少见。常为进行性骨内出现多数囊肿样透光区,多见于下肢,长骨较细,弯曲畸形,骨皮质菲薄,故骨密度减低,亦可发生骨折。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软骨发育不全:无明显骨密度减低多发骨折,干骺端呈喇叭口状改变。(2)佝偻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的钙质减少,以骨骼生长最活跃的长管状骨的干骺端明显,先期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无多发骨折和蓝色巩膜。(3)坏血病:无骨干畸形,干骺端先期钙化带致密,可出现坏血病环。

成骨不全症根据典型X线改变,需结合临床表现最后确诊,主要临床诊断标准为:(1)骨质疏松和骨脆性增加;(2)蓝色巩膜;(3)牙质形成不全;(4)早熟性耳硬化;(5)有家族史。上述5项出现2项特别是前2项即可证实诊断。

参考文献

[1]严世贵,赵翔.成骨不全症.中华骨科杂志.2012,32(2):193-195.

[2]李大鹏,刘凯,邱询花,等.成骨不全的X线诊断[J].医学影像杂志,2006,16(4):390-392.

[3]李铁一.儿科X线诊断学.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225~227.

图1胫腓骨纤细,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干骺膨大,骨密度减低,其内可见小囊状透光区。

图2同一病例,其双侧股骨干中上段弯曲变形。

图3同一病例,其右侧股骨干多发骨折行内固定术后,骨折处可见包裹性骨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