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意义”应该淡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所谓“意义”应该淡化

李纪龙

湖南省娄底市第三中学417000

摘要:作文教学中,老师最爱说“意义”二字。“记叙的人、事要有意义”,“选取的材料要有意义”,“文章要有现实意义、教育意义”,“意义要新要深”……“意义”成了学生写作文以及写好作文的重要法宝,“意义”成了老师评点作文好坏的基本准绳。笔者认为:此种所谓“意义”,应该淡化。

关键词:作文教学意义淡化

“意义”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1.语言文字或其它信号所表示的内容;2.价值、作用。老师心中的“意义”忽视了“意义”的内容要素,而过分强调了“意义”的价值作用要素。事实上,只要表现反映了一定内容的东西就一定会凸现出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如果超常追求价值作用,而否定处于常态下的“意义”,那么作文之难就难于上青天了。因为学生是普通的成长发展中的人,过的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其人生体验与人生经验还处在萌芽状态,哪有那么多的慧眼和心智去探究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意义”,赋予“意义”有一票否决权,“意义”就如同悬崖上的鲜花,学生只好望文兴叹,拒作文于门外了。

传统作文观总是和社会政治观联姻。老师因长期经受政治熏陶,养成政治眼光和政治思维,总自觉不自觉地为“意义”贴社会政治之金,社会政治主流是什么作文意义取向就是什么,所谓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积极意义中的“意义”,就是老师心中的意义指向,这种狭隘的意义观是“意义”的危机。学生对时代脉搏、政治舞台、社会动态感受微弱,见识有限,难以真切地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含义,更难以理解可无拘无束地嫁接转移的“意义”。学生为寻求“意义”表达“意义”,只好戴着“意义”的镣铐跳舞了,写的文章也只是对“意义”进行画蛇添足的注释,牵强附会的政治图解,缺乏真正的血肉,富有生机的个性和充满花季味的好文章更是“踏破铁蹄无觅处”。究原其理,无疑是老师深受“意义”之桎梏,学生深受“意义”之羁绊。

成人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对所见所闻喜欢作理性的推断。“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成人的感知,“从一滴水见太阳”,“一叶落而知秋”,这是成人的感受。学生的世界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对所见所闻喜欢作情感反映。“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这是学生的表现,“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这是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与成人是有较大的差距的,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观物,用自己的心思物,用手写物。要说“意义”,也是圈定在学生的意义圈内,如果逼鸭子上架,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成人的思维轨迹,那么学生就只能“为赋新诗强说愁”了。学生作文成了成人思想的复制品,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意义”存在于事物的联系之中,事物之间构成了某种联系也就形成了某种意义。学生作文所记述之人事存在某种时间、空间或逻辑上的联系,所写之文就有了“意义”。因此,用自己的眼看生活,用自己的心想生活,写身边之事、亲历之事,“意义”也就存在其中了。“意义”在于和生活对话,并努力表现出其中固有的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的乃至纯自然的联系。“意义”其实很平常,大可不必刻意雕琢,无需霸蛮追求。“意义”有深层意义和浅层意义之分。事物现象反映出来的本质是一种深层意义,事物现象表现出来的某种联系是一种浅层意义,反映本质和表现联系都是意义的存在形式。罗列现象,平铺直叙,用平常心写平常文,未尝没有意义。如果硬性规定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定要“卒章显志”,那么反而会画虎不成反成犬。事实上,生活是多维的,人的认识是多元的,生活现象反映出来的“意义”也是多维的,即使是其本质意义也是多元的。把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人认识问题的唯一,反而束缚了人的认识才智。有绿草红花就是春天,不必要苛求草要鲜亮婀娜,花要鲜艳妩媚。

“意义”有积极、消极之分,这是客观存在。老师进行作文教学时只肯定积极意义而否定消极意义,“意义”圈越限越小,“意义”加上一个积极指向,学生对“意义”的认识理解又多了一道门槛,学生望“意义”而生畏,写起作文来总是缩手缩脚,舒展不开。事实上歌颂光明和揭示黑暗同样具有意义,进取拼搏和恬淡隐让也同样具有意义。学生有写作的自由,自由地写作才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著。只准怎样不许怎样,对学生作文进行限制,有百害而无一利。

作文重要的是有真情实感,有感而发,有情而作,才是作文的真谛。至于求意之新之深,暂且放到后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人生历练、生活积累和思想储备,“意义”这道坎自然就能顺利跨过。

作文要开放,在开放的世界里才能放飞智慧和思想。老师的“意义”情结缩小了作文天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使之变得呆板而形式化,有心栽花花难开,作文教学值得反思。所谓开放,就是要开放“意义”,淡化“意义”,让“意义”平常化,处于平常状,千万不要用“意义”去枪毙学生的作文。只要老老实实地写,真真切切地写,学生定会拥有一支生花的妙笔。

参考文献

[1]李山林羊婷百年写作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演变与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13,(20):22-24。

[2]李静文雪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6,(7):76-85。

[3]马艾冬多元并举,创新作文评价模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5):14-17。

[4]付蕾林丹燕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