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李杰

◆李杰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范公小学256206

摘要: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是充满生命的,课堂双边活动是平等的,互动生成是可控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文章尊重真实的课堂,根据课堂的推进和学生的现场表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策略做了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课堂互动课堂生成精彩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已经习惯和依赖一些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课堂中的一切都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按部就班地推进,很少出现思考问题的波澜,出现教学的转折、高潮,这在根本上束缚着教师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每一位教师都渴望精彩的课堂,但精彩的课堂拒绝演练与作假,精彩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精彩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现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精彩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精彩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精彩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精彩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精彩的课堂必须是真实的、互动的课堂。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生成性的课堂上需要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老师的智慧耐心引导、点拨学生,使孩子们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互动的课堂需要我们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一、互动的课堂讲求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独特的个性特征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和谐快乐的“共享”。例如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很容易受“2和5倍数的影响”也从数的个位上来寻找答案,这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交流合作一下,很快就能走出误区。

二、互动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决定着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而数学课程要实现的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测试可采用A、B卷,A层学生完成A卷,C层学生完成B卷,B层学生可自由选择。当A层学生做A卷得了八九十分时,可以想象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更浓了,信心更足了。

三、评价主体必须双向互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除老师评价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自评、小组评,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避免了片面地将被评者无情地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情况,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行者一个更远的目标;给受挫的心灵以勇气,给骄傲的头脑以清醒。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评价过程必须动态化。动态化发展对于任何一项教学活动来说,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故此,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因此,我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整合,使评价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评价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并适当地辅助于终结性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实际的价值。

一个人的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互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尽一切心思、想尽一切办法来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才会有源头活水、流淌不息,学生才会有认知的深度、情感的温度、表达的多维度,我们的神圣课堂才能充盈生命的气息,勃发盎然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金成梁“从几个案例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教学》,2012年,第4期。

[2]许洁英《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研究——从适应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