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包雯雯

山东天华制药有限公司山东临沂276017

摘要:我国传统的中药治疗经验是中药临床药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中药临床药学以传统中药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在于提高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有效促进临床用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展望

引言

当前我国各类综合性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一些采用化学药品进行临床治疗的科室当中,临床药师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与家属的认可,实现了对药品的合理化应用。而对于重要临床药学尽管也逐渐得到了相关中医药专家的重视,然而发展速度却不尽理想,未能够深入开展。对此,下文也将重点就针对重要临床药学工作的具体实践展开相关的探究分析,希望能够为有关同行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1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

1.1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内涵理解不全面

临床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于研究中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它与中药临床药学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中药临床药学在教学中除了需要掌握中医中药的基础理论外,还需要将中药临床药学导论、中药师查房与药历书写、中药的个体化药学服务、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与不良反应、中药的药学信息检索与应用、中药药动学与治疗药物监测、中西药物配伍、临床中药药物诊疗学、中药临床药理学、中药药物经济学等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进行授课时着重注意中药不良反应、药动学、药源性疾病、治疗药物监测、处方点评、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的药学服务与咨询、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药药历的书写等内容。

1.2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专业能力急需提高

目前,虽然在医院等级评审中规定了临床药师比例和数量,各级医院也积极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临床药师。但是在中药临床药师方面的配比比例确无硬性明确要求。更加要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正式的持证中药临床药师,大部分医院仅能通过将中药人员送到三甲中医院进行专职培训,然后以此作为中药临床药师开展工作。首先,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量,其次是质量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1.3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还仅仅局限于开展一些基础的临床咨询、信息收集等工作,更加深入的工作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展。在我国的众多医院中,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可能会配比一定数量的临床中药师随同中医师进行查房,参与处方的开具,参与某些重要中药的炮制等工作。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水平都还是略显薄弱,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临床的核心医疗中去。目前为止,深层次参与临床药学的医疗机构还是比较有限的,这与我国目前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状况是有关联的。另外,我国地域发展不均衡,各个地区的卫生水平也存在差异。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临床中药师参与的意识,医院内也没有专门的相关人才。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整体层次低,发展不均衡。

2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

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应该参考西药临床药师的培养方式,定期举行中药临床药师的业务培训。医院方面应该聘请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中药师参与中药临床药学的业务培训,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输送人才。相关高校也应该开设中药临床药学课程,培养本科学历以上中药临床药师人才;坚持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2.2加强对患者的直接沟通与交流

中药临床药师在日常工作当中应进一步增强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协作关系,促使患者能够更加信任中药临床药物医师,主动配合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及时告知药师自身的不良反应感受,提高对各类中药、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等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率。针对一些患有严重慢性病症及年龄较大的患者,还可为患者建立起长期用药专项病历,切实增强对患者的服药指导,为患者提供以有效的用药咨询,对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开展监测分析,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要及时向主管医生报告。

2.3强化协作意识,参与临床实践

为实现相关中药注射剂、中成药及饮片类药物的合理化应用,相关的中药临床药学人员便应进一步增强协作意识,亲自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这一项工作内容也是当前临床药学工作的关键要点所在。在具体实施之时,相关的重要临床药学工作人员可定期和主管医生、主任一同查房会诊,并参与对相关病例的临床用药讨论,重点就中药、中成药、西药的联合用药展开分析,总结临床经验,在必要之时还可同医生一道开展合理化的用药处方评价工作;同时提供以有关药学信息咨询与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服务,将临床上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病例及时告知主治医师,通过实施上述举措来在临床上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

2.4明确中药的用法与用量

中药内服还是外用一定要说明。外用药发药时要特别说明,以免患者误服;有的患者会将头煎和二煎药混合1次服用,造成过量用药;医生用某些药会大于常用量,合理与否,临床药师应分清。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需根据病情和中药性质综合解答。夜晚阳气入里,阳居阴所,此时用扰阳药,如麻黄、生姜等会影响睡眠。服用利水或逐水药,如猪苓、泽泻、芫花、大戟等利小便,可致起夜,又会扰动阳气,也会影响睡眠。上午阳气出表,不能服安神之品,因会影响阳气升发,如酸枣仁,服用会一上午精神不振。扶阳药当阳气盛时服,可减少药物用量,并可提高用药效果。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夜晚如病情需要而服发汗之药也可减少药物用量,以免伤阴扰阳。大承气汤当饭前空腹服用,以急下存阴;大毒之药当饭后服,以免伤正气;一般药物可在两餐之间服,既不会因胃空过度刺激脾胃或影响正气,又不会因饭后药物与食物相混而影响药物吸收。急重病则不拘时服。

2.5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看似简单,但真正能煎好药的患者并不多。据笔者调查,有些患者对一般的药会煎一两个小时,有的嫌麻烦会将先煎、后下等药一同煎煮,有的药煎好后没及时将药液倒出。煎药方法不仅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如大黄的煎煮;也可直接影响服药安全,如附子的煎煮。因此,药师发药时要对患者详细说明煎药方法,特别是需先煎、后下、烊化、冲服、另煎等用法更要认真交待。如某院进修生调配大黄时,无论药方上是否注明后下,均作“后下另包”,理由是大黄为泻下药,如不后下,为什么要选择大黄?分析:存在这种认识,中药学而言可能是对大黄的功效不熟悉;从中药化学而言是对大黄蒽苷类和鞣质类的比例会因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发生动态改变,从而造成泻下功效发挥也存在动态的过程不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药学发展的实际现状来看越来越趋向于临床,在中药学领域当中中药临床药学的重要性也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作为同时掌握多专业学科知识的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注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指导思想,同时还要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辅之以西药临床从实践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临床,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全喜.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策略[J].中国药师,2015,18(6):952-957.

[2]方瑞华,戴建锋,陆树萍.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7):151-152.

[3]黄爱招.关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199-200.

[4]梅全喜,曾聪彦,吴惠妃,等.关注中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J].中国药房,2015,26(11):1576-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