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30cm平作窄行密植应用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大豆30cm平作窄行密植应用技术研究

李静,王芳

李静;王芳(五大连池市建设乡,五大连池164100)

摘要:大豆一直是习惯于垅作的作物,垅作有抗旱、抗涝、提高地温等诸多优点。五大连池市实际大豆播种面积达90余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产区之一。现就大豆30cm平作窄行密植应用技术研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豆;平窄密植;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235-01

1试验示范方法与经过

采用简单对比法,试验示范面积1-30亩之间。播种期5月3日-5月15日。选杆强的矮杆和半矮杆品种,以65cm“三垅”栽培为ck。30cm平窄密:每公顷保苗45万株,亩施磷酸二铵15kg,尿素5kg,氯化钾2.5kg,分层深施。铲三遍,拔二次大草。65cm“三垅”栽培(ck):每公顷保苗30万株;亩施磷酸二铵10kg,尿素5kg、氯化钾2.5kg,分层深施。三铲四趟,拔一次大草。大豆成熟后示范田,按照规定密度各采10个点,每个点10m2进行考种,实脱计算产量,小区试验以全区实脱产量为准。

2试验结果分析

30cm平窄密亩增产大豆48.8kg,亩增收117.12元,减去比ck多投入的种子款6.16元,再减去比ck多投入的化肥款15.00元,每亩纯增收95.96元。

3增产原因分析

分析30cm平窄密增产的原因:一是增加了保苗株数,扩大了绿色面积。公顷保苗株数比65cm“三垅”栽培增加15万株。相同密度增产是由于扩大单株生活领域的结果。二是30cm平窄密比65cm“三垅”栽培植株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并且很快的占领空间领域,截获光能较好。群体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可提高大豆的增产潜力。特别在加大密度的条件下,30cm平窄密由于行距缩小,延长了株距,减少了株间竞争,使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更加协调,因而获得高产。

430cm平窄密栽培法增产的技术关键

4.1品种。选用矮杆或半矮杆的杆强、抗病、早熟、高产品种。

4.2密度。半矮杆品种密度公顷保苗45万株左右,矮杆品种公顷保苗50万株左右。

4.3选地。选不受旱、涝威胁、地板干净、土质肥沃的正茬,进行秋翻秋耙秋耢,整平耙细,达到播种状态的地块。

4.4施肥。农肥做底肥,666.7m2施2吨,结合秋翻地施入土中。化肥做种肥,666.7m2施25kg,采用分层施肥法,把施肥总量的三分之二(即磷酸二铵10kg+尿素5kg+氯化钾1.5kg)深施于种下10cm左右;把施肥总量的三分之一(即磷酸二铵5kg+尿素2.5kg+氯化钾1kg)随种同施,但种与肥不能接触,以免烧种,影响出苗。进入分枝期开始追叶面肥,每公顷用钼酸铵15g+磷酸二氢钾2kg+尿素3.75kg+兑水450kg,喷洒叶面。

4.5除草。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在大豆播种后3-5天内进行,每公顷用50%乙草胺3.0kg+2.4D丁酯0.5kg+赛克津0.5kg+0.5%植物油助剂。

茎叶处理:在杂草2-3叶期,大豆复叶展平期进行。禾本科草公顷用拿扑净1.5-2.0kg或15%精稳杀得0.75-1.0kg;阔叶草用25%虎威水剂或杂草焚水剂等,公顷用量1.0kg对水喷雾或公顷用黑虎1.0kg+苯达松1.5kg;两种杂草均有的用拿扑净1.5-2.0kg+氟磺胺草醚1.5kg,效果较好。

4.6机械。这里所说的机械是指播种机械。30cm平窄密要想获得高产,必须选用即能等距精量点播,又能分层施肥和深松的“三垅”栽培式的平作播种机械。只有这样,才能使30cm平窄密具有“三垅”式的立体栽培特点,才能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

5结论

5.130cm平窄密是大豆高产再高产的一项突破性增产技术已经定论,五大连池市又经过10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平均亩产227.5kg,比ck“三垅”栽培增产27.6%,亩增产大豆48.8kg,亩纯增收95.96元,投资效益4.53元。

5.2该项技术由于密度大,施肥量高,为防止倒伏,所以必须选用杆强的矮杆或半矮杆品种;该项技术由于行距窄,只能铲,不能趟,易受草荒危害,所以必须控制整个生育期间的杂草;该项技术公顷保苗比垅作ck增加15万株,达到45万株,所以必须多施肥,以肥保密,以密高产;该项技术要想获得高产,选地很重要,所以必须选择不重不迎的正茬,要秋翻秋耙秋耢,达到播种状态的地块;该项技术由于密度大、施肥多,所以在播种时必须选用既能等距精量点播,又能分层施肥和深松的“三垅”式平作播种机械。我认为只有把上述五个单项技术科学组装,高度集成,才能保证该项技术的到位率,如能规模推进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330cm平窄密既然是一项突破性的增产技术,为什么在五大连池市不能大面积推广?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广大农民对这项技术认识不足,总认为大豆是垅作的作物,特别不习惯平作。因此,我们今后要积极宣传这项增产技术,让农民朋友提高认识,把这项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该项技术的要求比较严格,有的农民生产条件暂时满足不了这项技术的需要。比如说品种问题,由于重迎茬时间长,面积大,加之又是十年九春旱的地方,农民种矮杆品种吃过苦头,愿意种90cm以上的抗旱类型的高杆品种;施肥问题,农民习惯亩施化肥15kg左右,能打两袋豆180kg,心满意足,想要多施肥,经济条件又不允许;草荒问题,只能铲不能趟,容易草荒,农民一看就烦了;选地问题,我们要求正茬深翻秋整地,可是目前重茬面积已经90%以上,其余全部是迎茬,想找一块正茬地都很难;最难的还是播种机,我们经常用小麦播种机,把排种孔隔一个堵一个,播的稀厚不均,稀的断空,厚的成簇,很不理想。后来把有的龙江单体简单改装了一下,解决了等距精播问题,但是分层施肥的和深松的问题还不能解决。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是没能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怎么办?只能在有条件的农户因地制宜的推广。要想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我认为:一是农机部门抓紧研制、生产即能等距精播,又能分层深施肥,还能深松的大豆“三垅”式的平作播种机械,投入大面积生产。二是农技推广、种子等部门抓紧培训,积极宣传,培养大面积的高产典型。三是增加一些政府行为。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解决之后,该项技术一定会给五大连池市大豆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