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TB双重感染病人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HIV/TB双重感染病人的心理护理

黄翠英潘彩芳杜丽群韦彩云许日波(广西南宁市第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5-054-02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结核(TB)双重感染病人的心理护理经验,得出结论:合理完善的心理护理技巧是HIV/TB双重感染患者治疗成功的有利保证。

【关键词】HIV/TB双重感染心理护理

艾滋病病毒合并结核菌(HIV/TB)的双重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极其紧迫的公共卫生课题,截至2005年底,全世界估计有4030(3670~4530)万人感染HIV,全球有三分之一的HIV感染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有50%的HIV/TB双重感染者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人,结核病已经成为HIV感染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我院感染科于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HIV/TB病人52例,临床上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大致分类归纳为:紧张震惊型、愤怒报复型、耻辱负罪型、悲观、绝望型和焦虑抑郁型。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心理护理,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一般资料

本组52例病人,年龄分布为18~61岁(平均38岁),其中学历分布为本科3人、大专2人、高中12人、初中32人、文盲3人;性格分布为开朗型2人、紧张型6人、烦躁型2人、焦虑恐惧型2人、抑郁型40人。

2方法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态度要热情诚挚,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液或体液污渍,可以不必戴手套。给患者测量身高或体重时,可以用轻微扶行等肢体语言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消除其紧张感。要用心倾听患者说话,让他们感到有人理解和同情。适当地给予一些安慰和鼓励,使其感受到真诚和温暖。对患者进行评估,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患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在全面评估后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施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

2.1紧张,震惊型

当此类型患者获悉感染情况后,往往如同雪上加霜,会呈现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对于此类患者应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冷静下来,帮助病人积极面对HIV感染后的各种严重的心理冲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缓和内心的抵触情绪,重新考虑未来。

2.2愤怒,报复型

此类型多见于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男性艾滋病患者,他们往往不配合治疗,憎恨女性,甚至迁怒于护士,刁难、谩骂。对此类心理扭曲、行为偏激的患者,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耐心劝导。以理解、包容、体恤、善待的态度感化他们,使其由敌视他人、报复社会的想法转变过来,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2.3耻辱,负罪型

此类型多见于老年患者,一旦被确诊,病人心理上常常产生耻辱感,自感不光彩,担心泄密,害怕把病菌传染给别人尤其是家中的亲人,内心有负罪感。对于此类患者,在安置病床时应尽量让老年患者同住一室,让他们看到还有其他的老年同伴和自己一样同患此病,以消除其孤独感,淡化耻辱心理。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庄重、认真,避免粗暴。此类患者内心十分敏感,医护人员切忌漫不经心、轻视、甚至嘲笑,以免损伤其自尊,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应有良好的医德,保护患者的隐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4悲观,绝望型

对于此类患者宜采用“先报喜后报忧”的方法,让他们先看到希望。可先向患者介绍目前在抗HIV治疗方面的最新技术、最新成果,也可以讲解一些成功的案例,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向患者介绍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服药的具体要求。对年轻尚未生育的患者,可以向患者介绍母婴阻断技术可以生育健康后代,随后再介绍风险因素等等。

2.5焦虑,抑郁型

对于此类患者,要嘱咐家属做好陪护,取得家属、亲友的配合。向家属交代勿让患者接触刀、绳索等危险品,家属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家人的支持理解可以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医护人员语言、行动、表情等都要给患者以亲切和信赖感。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动态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针对患者的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使其感受到真诚和温暖,避免在患者面前提及其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以免损伤其自尊心。

3结果

本组52例患者通过个性化心理护理后,没有1例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或者有自杀倾向,均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提高遵医嘱行为。

4讨论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社会、家庭以及疾病本身各方面的因素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具有多种心理问题。心理状态差的患者意志消沉,依从性较差,治疗效果差。抗结核药化疗疗程较长,不遵医嘱服药会出现结核菌耐药,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一个终身的治疗,有着更高的药物依从性要求。通过心理护理,能够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UNAIDS/WHO.AIDSEpidemicUpdate:[R].2005.

[2]吴丽平,王彦,贾连春.性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及心理护理.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