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钳工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1

提高钳工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

薛正军(大荔县技工学校,陕西大荔715100)

[摘要]为了提高钳工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该转变错误观念,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钳工教学尝试

钳工是不断发展的机械行业中的最基础的重要工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钳工人才,是每个从事钳工教学者的任务。笔者根据近年来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新的倾向,采取了相应的尝试。

一、改变错误观念,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钳工这一工种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近年来,一些繁重的技能型手工操作已被智能型数控设备所替代,加之钳工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习条件差、体力付出大、有些基本操作技能掌握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家庭、社会重知识轻技能,导致学生对钳工这一技能的学习兴趣低落。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再学习落后的手工操作技能。对此,作为从事钳工教学的专职教师,有责任使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钳工

[作者简介]薛正军(1971-),男,陕西大荔人,二级实习指导教师,从事钳工工艺教学和实习指导。

这一传统的专业工种,扭转这一偏激的观念。

先进生产设备的涌现,能够代替一些手工操作。钳工的一些操作确实可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来完成,但是对于那些无法用机械加工来替代,或不适合机械加工操作的,还是需要依靠钳工技能来完成。因此,钳工的各项操作技能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该传承和创新。先进生产装备的制造,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先进工、量、模具等装备制造的钳工;离不开高技能的装配钳工;也离不开对机械设备进行调试、维修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手工操作者,即各类钳工。钳工技能操作方便、加工灵活,是其它装备或工种不可完全替代的。因而,我们必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钳工队伍。只有这样,社会生产才能发展,我们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所创新。

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在学生学习钳工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认为,兴趣产生于认识活动过程中,同时,兴趣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从事钳工技能教学的教师都希望培养学生对操作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从思想上强化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即学好钳工操作技能是机械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激发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次,还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之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好钳工基本与操作技能。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

钳工的实习教学实际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技能与理论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理论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前提,制约着技能掌握的速度、难易程度、灵活性与巩固程度等方面。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进行各种基本技能训练时,除了要规范地讲述及演示站立姿势、工具的掌控方法和操作节奏外,还要重点讲授并演示在操作过程中如何用力,使学生更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四、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在钳工教学中,往往采用“教师按教课书教,学生按教课书学(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工件的加工工艺和计算公式一律按教课书的标准执行,导致加工方法单一,计算依靠公式。有时由于工、量具、测量形式、计算条件的改变,无法套用书中的公式,学生便感到无从下手。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对创新人才的个性培养。他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要有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变能力,还要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因而,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多采用指导式、提示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多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题形式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后,让学生根据工件图样要求和学过的知识与加工方法,设计出各自的加工方案。然后,由教师进行评析,优者加以肯定,劣者指出缺点,加以改进,并总结出最优加工方案。也可以采用搞“小制作”、“小发明”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家用工具、玩具等。这样,既巩固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和独创能力。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中学生思想和学习的具体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之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