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滕多甙配合中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3例

/ 1

雷公滕多甙配合中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3例

葛林清

(黑龙江省虎林市中医医院黑龙江虎林1158400)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256-0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名称,是指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肾小球疾病的总称,并于1977年被WHO肾脏委员会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理诊断,是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过临床实践的长期探索,我们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当为肾气阴两虚,标实当为湿瘀交阻,应以益气阴、清湿热、化瘀浊为大法,临床上依此法立方,遣方用药,配合雷公滕多甙片治疗,常获较好疗效。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43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均系我院住院病人,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肾脏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1.2岁,病程平均11.2月。43例患者随机分2组,单纯服用雷公滕多甙片组(雷公滕组)27例。

1.2方法

1.2.1雷公滕多甙片首始剂量每日2mg/kg,分3次口服,服4周后,改为1.5mg/kg,再持续服4周后,改为1mg/kg,总疗程12-24周。

1.2.2雷公滕加中药组在服雷公滕多甙片同时,配合中药汤剂,雷公滕多甙片服法同雷公滕多组,中药辨证治疗:脾气虚,水湿内停,方用五苓汤加减;气阴两虚,湿热内蕴,用残芪地黄汤加减;肝肾阴虚,湿浊交阻,用建瓴汤加减;依病情变化,辩证服用全疗程。

1.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1.3.1疗效标准参照1980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研究会制定慢性肾炎的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症状与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2g,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好转,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检查中一项获多项明显好转,但未达到基本缓解的标准,其他指标改善而肾功恶化,不在此例;无效,临床表现于上诉实验检查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3.2治疗原则

病必须根据其临床表现、病变程度及免疫病理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⑴去除诱因,如感染、食物或药物等。IgAN肉眼血尿(反复发作或孤立性)患者,若复发与扁桃体炎有关,则宜行扁桃体摘除述。

⑵调节免疫反应、减轻肾脏损害包括激素、环磷酞胺(CTX)、环抱素、霉酚酸脂等。激素适用于IgAN的肾病综合征型,其它类型MsPGN(除小管间质病变重、小球硬化多,肾功能异常者外)采用足量激素诱导、小剂量激素+CTX冲击或大剂量激素冲击,具体依病情而定。

(3.)对症处理包括利尿、消肿、控制血压、抗凝剂等,包括使用潘生丁、华法令、肝素、尿激酶及腹蛇抗栓酶等

1.3.3.治疗疗效雷公滕组16例,完全缓解3例,好转9例,无效4例,有效率75.0%;雷公藤加中药组27例中,完全缓解5例好转20例,无效2例有效率92.6%。

1.3.4副反应雷公藤组有4例出现恶心,食欲不下降;有3例转氨酶升高;雷公藤加中药组;有1例出现恶心,调理中药汤剂后症状消失,未见转安酶升高。2组均未见明显白细胞减少者。

1.3.5复发雷公藤组在减量过程中,有4例复发,雷公滕多甙片加量后,尿蛋白消失;2例发生感染,导致复发;雷公藤加中药组未见复发者。

2讨论

雷公藤多甙片系由草药雷公藤提取,精制成的片剂。具有显著而独特的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根据中药药理研究,本组中药方剂具有扶正祛邪,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效,可减少及预防雷公藤引起的机体免疫低下并发感染;可减轻消化道症状,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同时,我们认为雷公藤多甙片有“类激素样”作用,临床应用时考虑“足量和减量”的问题,配合重要辨证用药也可以减少量过程中的复发。为此,我们应用雷公藤多甙片结合中药辨证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不但提高疗效,而且减轻雷公藤多甙片的毒副作用,减少复发,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与应用。

1997年黎磊石等首次证实雷公藤对多种肾小球肾炎有减少蛋白尿、消除水肿的作用以来,雷公藤制剂(主要是雷公藤多甙片)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成为治疗肾炎的常规药物。杨俊伟等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发现,其成分雷公藤内酯醇的免疫抑制作用具有独特的方式,对系膜细胞的抑制效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

本文在应用雷公藤多甙片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