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 2

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毛丽

毛丽(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1)

【中图分类号】R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57-01

社会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思想成熟、文化知识获得、道德品质形成“关键期”,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生活上的照顾、情感上的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相对欠缺?,时间一长而会影响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学习效能上略低于父母在家的儿童?。

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已经达到6102万人,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必须受到社会重视。笔者有幸服务于这一群体,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和他们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现提出来和同仁探讨。

1.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1亲情的缺失和性格缺陷和父母长期分离,他们对“父母”的概念模糊,缺乏亲情交流和抚慰,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忍受着亲情饥渴,遇到问题时,容易表现为烦躁、自卑、孤僻、悲观,长久会导致性格扭曲。给孩子心理留下一身难以弥补的缺失。

1.2缺乏安全感幼小的孩子离开父母会没有安全感,表现恐惧、胆小、紧张、不愿与人交往、木讷少言等,长期得不到改善,会影响孩子情绪和人格发展。

1.3放任随性和道德问题留守儿童多由祖父母看管,他们多关心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无力,学业期的孩子每天除6-7小时在校,大量时间都在家或者流浪在社会,孩子的学习、玩耍结交朋友等都比较随性,美食、玩具、网络以及社会中不良现象随时都在诱惑着孩子,幼小的孩子很难自觉抵挡这些诱惑,如果没有家人的正确教导,就很容易从小事上犯错,比如逃学、贪小便宜、网瘾等。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出现下滑趋势?。

1.4成绩不理想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自信心和学习效能上都略低于其他孩子;加上学业重,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父母的的帮助,导致他们心理遭受挫折,对学习更加缺乏信心。同时,这群孩子一般都比较自由随性,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一般不理想。

2.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2.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笔者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2.1.1家长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的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2.1.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知道孩子存在的问题,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2.1.3如果可能父母不同时外出,保持家里有一家长,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利于孩子生活照顾和身心发展。有资料显示,幼小孩子处于人性发展关键期,母亲照料更有益于孩子人格发展④。

2.1.4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孩子尽早学会照顾自己,避免生活上的麻烦影响学习和自信心。

2.2丰富闲暇生活学校多开展些有益的娱乐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闲暇时间有事做。避免他们因为无聊而上网,无事而闲荡,无伴而交错友,无趣而非。

2.3书信或者日记鼓励孩子写信给父母,或者养成写日记习惯,通过文字把自己想说的、高兴的事和困惑表现出来,达到释放心情的目的。

2.4悄悄话信箱有的孩子有心事不愿说出闷在心里,天长日久会麻木世事。学校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鼓励孩子写投,学校对信箱一定要严肃管理,保证隐私,让孩子相信并愿意投入真心话。定期开启收信,并针对孩子的问题做好妥当的处理。

2.5建立亲情沟通站在学校建立沟通站,由有亲和力的老师搭起心桥,为孤独、内向、胆小、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找到“知音”,让孩子有地方述说心事,感受自己有依靠,有人为他们分忧解难,树立他们的信心和信任性格。

2.6心理辅导发挥学校心理教育课的作用,让孩子了解心理知识,学会尊重、欣赏和包容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习面对困难和打击的正确态度。对确实存在问题的孩子,要及时得到心理健康师的干预,对于接受干预的孩子进行追踪效果,直到效果满意。

2.7呼吁社会关爱值得高兴的是国务院对留守儿童已经高度重视,社会、媒体、企业、个人都为外来工和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方便。对于难免成为留守的儿童,呼吁政府在各个社区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特别是寒暑假期,可以让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服务,包括辅导学习、生活能力、业余爱好培养等。也可以成立“手牵手”活动,让父母在家的孩子志愿和留守儿童牵手,组成临时家庭,从学习生活上帮助孩子共同进步。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儿童强则国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这群孩子成长,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我们健康教育者等等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51

[2]朱科蓉李春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杂志2001,18(4),21

[3]庞文,关爱农村留守孩,上海,社会杂志社,2004,17

④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