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化疗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化疗的探讨

王颖

王颖(郧县中医医院4425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179-02

【摘要】目的探讨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例需经下肢静脉穿刺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5例采用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的方法给药,对照组10例采用头皮针或浅静脉留置针的方法给药。比较2组患者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下肢化疗的患者建议予股静脉置管,以降低化疗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生存意义。

【关键词】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股静脉置管

为避免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发生,减轻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及行双上肢手术等患者静脉回流障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故应避免使用上肢而应通过下肢输液,否则有可能加重症状。但下肢的浅静脉很有限,血流较上肢缓慢,静脉瓣也多,故在下肢输液极易致静脉炎,化疗输液更甚,不仅为化疗静脉炎的发生增加高危因素,且随着输液时间延长,可供选择的静脉将越来越少,既增加护理工作难度,也加重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90年代引进我国的一种深静脉置管术,多下肢外周静脉等穿刺置管于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一方面,因药物直接到达股静脉,药液迅速被稀释,减少了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减少了药物所致的静脉炎;另一方面,因导管留置时间长,减轻了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我科2008年5月-2010年8月对25例经下肢输液的患者行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病例25,男16,9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0其中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5,肺癌10胸腺瘤2例,直肠癌6,鼻咽癌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5对照组10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化疗用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研究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70cm长的PICC单腔导管,经内踝大隐静脉起始处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股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股静脉后接通输液装置输液。对照组采用头皮针或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

3.静脉炎评价参照WHO标准。0度:无不良反应;Ⅰ度:沿静脉走向疼痛≤2d;Ⅱ度:疼痛3~5d和(或)红、肿或有水疱;Ⅲ度:疼痛>5d和(或)红、肿或有水疱;Ⅳ度:疼痛不能忍受而停药。

4.统计学方法。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0.0软件对资料进行X2检验。

结果

2组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见表1。

讨论

1.本研究中对照组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除了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相对缓慢,静脉瓣多等解剖生理因素外,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化疗药物本身的化学性、酸碱性及高浓度等对血管的刺激与损伤,造成局部疼痛及浅表静脉发黑发炎并疼痛。而研究组由于化疗药物直接到达管腔粗、流量大的股静脉,药物浓度被稀释,避免了对血管的损伤和刺激,故化疗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经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能有效地减少化疗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大大地减轻了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传统的股静脉穿刺置管虽然同样适用于下肢输液,但由于其穿刺部位在腹股沟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靠近会阴部,易感染,不便于观察和护理,而且操作时对解剖位置的掌握和穿刺技术的要求也较高,不易推广应用。

3.将外周静脉穿刺至股静脉置管(PICC)引入到上腔静脉综合征、双侧乳腺癌及其他不适宜在上肢输液而必须通过下肢长期输液尤其是化疗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大大降低由于下肢静脉输液尤其是化疗输液引起的高静脉炎的发生,有效解决其选择静脉用药途径的难题。

4.护理要点。穿刺置管成功的关键在于静脉的选择。我们建议选择弹性好、暴露明显的静脉,否则一旦出现化疗静脉炎,就已经失去了置管的最佳时机。而留置导管成功的前提则是选择合适的病例,应选择卧床、活动少,配合度高的患者。本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5~96d。置管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置管的必要性、置管的方法与部位,并签同意书。为了减少局部及与导管有关的感染,穿刺前一定要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洁和消毒,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术后常规用0.2%安尔碘消毒穿刺点并更换敷贴1次/d。如局部渗血或敷料潮湿时应及时更换,注意观察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疼痛以便及时处理。嘱患者注意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置管术肢适当限制活动。本研究组无一例发生感染,而出现的1例Ⅱ度静脉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PICC管道的机械刺激作用所致。为了预防管道堵塞,输液后应用10U/ml的肝素盐水5ml正压封管,暂停输液期间每隔2d封管1次,如管道内有血液回流时则随时用生理盐水冲管再用肝素盐水封管,肝素帽每7d更换1次。用弹力绷带网妥善固定导管以防脱出。本研究组无一例发生管道脱出。

5.计划扩大临床应用规模,进一步对留置PICC管道的患者进行通管、换药时间、留置时间的专题研究,观察其对导管堵塞、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局部感染及隧道感染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通管、换药时间及管道。

参考文献

[1]杨秀丽,曹裕才,阎素珍.静脉治疗.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92-198.

[2]严芳,陈凤菊,徐海艳.三向瓣膜式PICC预防化疗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