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娜

李娜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硝酸酯类药物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好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微的不良反应,在减少药剂后均得到缓解并消失。所有的患者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结论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使患者平滑肌的细胞增殖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硝酸酯类药物;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

以硝酸甘油为代表的硝酸酯类药物是“对付”心血管疾病最古老、最常用的特效药,临床上应用已有130余年。因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可靠,在新疗法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是心血管病治疗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本研究对此展开探讨,选取120例早期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资料分析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用治疗情况,现将具体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心肌梗死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56.7岁,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7.5岁。所有患者中有96例患者合并其他的并发症,其中有46例高血压患者,34例糖尿病患者,16例高血脂患者,所有患者都无肝肾功能方面的损害。经过心电图确诊发现,患者都有早期心肌梗死。

1.2治疗方法为给予所有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即血管紧张素抑制剂、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硝酸酯药物治疗,其中包括0.25mg硝酸甘油等,每天坚持服用2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其他汀类药物,包括20mg辛伐他汀,每天坚持服用1次,睡前服用,14天为一疗程,1疗程后再观察患者临床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胸闷等情况消失,两周内未发作,心电图检查情况正常,S-T段明显好转;有效。患者胸闷等情况得到缓解,两周内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检查心电图时T波双相或者变浅,S-T段好转;无效。患者胸闷等情况未得到缓解有些甚至有加重的倾向,两周时间里发作的次数频繁,心电图检查异常,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的现象。

2结果

2.1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有效率统计

实验组心血管疾病治疗有效率为96.7%(41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高于对照组的83.3.0%(34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毒副作用情况统计

两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治疗,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3例颜面潮红,1例肝功能轻微受损,6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的症状,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8.3%(3例颜面潮红,1例肝功能轻微受损,7例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症状),但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不良反应均是自行缓解,未做临床的处理。

讨论

硝酸甘油是一类血管扩张剂,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是临床缓解心绞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血梗塞的首选药物,通过扩张小动脉,降低动脉血压减轻心脏前负荷,扩张小静脉,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后负荷,进而降低心肌的耗氧量,静滴一分钟可以产生效果,但剂量过大,静滴过快或者高敏感者,可因血管迅速扩张,血液滞留于血管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大脑缺氧、缺血,产生眩晕和头痛的现象,体位性低血压,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危及生命。

合理用药是防止硝酸酯耐药性的最主要的临床理念,就是通过提供硝酸酯空白间期而非长期连续用药来实现,一般需要提供8小时的低硝酸酯间期。为了避免耐药性发生,静脉给药仅在危重病例中应用,连续静滴24小时者不宜大于3天,如需要可1次/日,每日给药10到16小时,避免长期连续24小时给药。口服:1日多次的药物应偏时性服用(2次/日,早晨7:00~8:00,下午3:00~4:00,最后一粒不晚于下午6:00)或采用1次/日长效制剂(药物本身提供低硝酸酯间期)。贴膜:贴膜每日≤16小时(早晨贴上,睡前取下)。口含化片及喷雾剂为急救用药。

常规用法:如口服消心痛5~10mg/次,3次/日。倍他乐克25mg/次,2次/日口服。需要注意的是:水钠潴留、心率缓慢、支气管哮喘患者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宜慎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心绞痛控制满意,少有发作,可停用硝酸酯类药物,不需长期服用,可减少耐药性。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硝酸酯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终点结果是中性的,如对于心血管疾病加重、死亡率、再住院率等的影响同对照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

掌握硝酸酯类药物禁忌证以及不良反应

禁忌证包括:对硝酸酯过敏;急性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收缩压<90mmHg的严重低血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重度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心脏压塞或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肌病;已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颅内压增高。

不良反应为头痛:硝酸酯类最常见不良反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如将初始的剂量减半后可明显减少头痛发生率,大部分患者服药1~2周后头痛自行消失。阿司匹林亦可使之得到有效缓解。头痛消失并不意味着抗心肌缺血效应减弱或缺失;面部潮红;心率加快;低血压:可伴随出现头晕、恶心等;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引起口臭;少见皮疹;长期大剂量使用可罕见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参考文献:

[1]孙宝贵,陈维.硝酸酯临床应用新进展[J].心血管分册,2010,29(04):245.

[2]刘峥荣.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5)

[3]王凤兰.硝酸酯类药物治疗8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合理使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