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数教学中新知探究的有效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浅谈小数教学中新知探究的有效活动

杨园园

无锡市硕放实验小学杨园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则是指为了达到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而采取的行动。在课堂教学中,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通过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实现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这是《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增强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一般包括了三个学习阶段,即导入准备阶段、新知探究阶段、巩固延伸阶段。三个阶段又各自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特点。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从各个学习阶段的特点出发进行设计和组织,有利于实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下面谈谈新知探究阶段的活动设计及组织策略。新知探究阶段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此时的数学活动担负着“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主体活动,便于学生采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因此,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适应性”和“认可度”,必须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中所组织的数学活动,很能给我们以启发。下面是教学的片断:

师生谈话引出“吨”,并请学生谈谈对“吨”的认识。有学生说1吨=1000千克。

师: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人发言),想不想体会一下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拎纯净水。结束后交流体会:

师:你觉得这桶水大约有多重呢?

生1:可能比我的人要重。

生2:这桶水很重,我拎不起。

生3:这桶水大约有1吨吧。

师:这桶水重20千克。那么1吨是多少桶水的重量呢?

学生通过计算知道:50桶纯净水的重量是1吨。

接着学生通过相互背、抱、拉等方式体会1个人的重量,再以三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标准谈话交流,得出:40个三年级小朋友的体重大约是1吨。又以成人为标准谈话交流,得出:20个成人的体重大约是1吨。

学生自由交流:以你自己熟悉的物品重量来表述1吨。

“吨”这一重量单位由于比较特殊,学生虽容易识记,但很少有真切的感受,他们对“1吨”的感知是缺乏生活经验的。将一个学生容易记住,却不易感悟、真正把握的数学概念,设计成一个既有趣,又能让学生真实“经历”、切实感悟的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沟通“数学抽象”与“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标准》提出的、以“活动”为特征的体验的价值所在。

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设计及组织策略。巩固延伸阶段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深化理解,拓宽思路,延伸提高。设计时力求体现活动的整合性和拓展功能,促进学生主体的“内部和外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改造和创造精神”。请看另一位教师在“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同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数学活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好些图形。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根绳子,你能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吗?

生:老师,我来。我一个人不行,我想请别人帮忙。你帮我们打个结。

师:你想请几个人呢?

生:再请一个就行了。

两位学生开始合作围长方形。

师:你们觉得这两位小朋友围成的是长方形吗?

生:这不是长方形。因为他们的手有高低,要放得一样宽,一样高。

两位学生作了调整,直到非常接近长方形为止。

师:现在是长方形了吗?

生(齐):是。

师:那么,还有正方形、三角形、圆。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来围一围。

学生活动。

生:三角形太简单了,我们围个圆吧。

生:老师,我们两个不行,人太少了。

师:你们可以请别人帮忙啊。

这组学生请来了两人,发现还是太少。

生:老师,我们的人还是不够,再来几个人行吗?

有几位学生听到了招呼,过来帮忙了。终于在八位学生的合作下,绳子围成的图形接近圆了。

……

此活动有三个方面的优势:(1)活动围绕图形的基本特征展开,虽然不能明显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述水平,但有利于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图形表象,有利于使学生加深对各种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在“围长方形”活动中,很多学生对操作的同学提出了意见,知道“两只手放得不一样宽、不一样长”的图形不是长方形。(2)活动不仅仅从形式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重视过程的思考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围圆”的过程中,从两位学生4只手,到四位学生8只手,再到八位学生16只手,学生经历了从“4个点、8个点、16个点”一个逐渐接近圆的过程,隐含了极限思想的成份。对于此类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没有相应的操作活动,学生是很难经历和感悟的。(3)活动关注学习方式的拓展,有利于学生体验合作的过程,增强合作意识。活动中,教师虽然没有提出合作的明确要求,但由于所设计的操作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学生自然地选择了合作,合作成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一种需要,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也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