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审美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01
/ 1

关于主题审美的探索

李平

一、什么是主题审美

主题审美是一切审美的归结,也是一切审美的升华。

主题审美的过程,就是作者的意图引领读者的欲望所进行的一次心理实践。

二、主题存在的形态

文艺作品主题的存在,从三个角度看,有三种形态:

A.对于作者来说,主题是主观的——作者形态;

B.对于作品来说,主题是客观的——作品形态;

C.对于读者来说,主题是主观的——读者形态。

l.作者形态:

对于作者来说,主题的表达程式是:

产生一种立意(动机),经过一种表达(过程),达到一种目的(结果)。

假如立意(动机)是打兔,那么,一系列表达(端枪、寻找、发现、追赶、瞄准)都是为了打兔,最后打到兔了,主题完成了;打到野鸡了,这个主题就没完成,叫驴唇不对马嘴。

例如写环保:

立意(动机)——让人们环保;表达(过程)——不环保受害了;目的(结果)——人们环保了。

如《塞翁失马》:

作者产生的立意(动机):安慰丢东西的人;

作者经过的表达(过程):编个塞翁失马的故事;

作者达到的目的(结果):失者得慰——失而复得多得;

所以,作者的立意(动机)一表达(过程)一目的(结果)等是主观的。

2.作品形态:

对于作品来说,主题的表达程式是:

提出一个问题(立意),回答了这个问题(内容),得出一种结论(主题)。

例如曹禺的《日出》:

提出了一个问题:陈白露何去何从?

回答这个问题:陈白露沉沦了(舍所爱,爱不爱)。

得出一个结论:陈白露自杀了。

主题是:通过陈白露的沉沦、自杀,反映罪恶社会金钱对人性的吞噬,对自由的扼杀,从而激起了人们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对社会枷锁的挣脱。

作品一经脱稿走向社会,就失去了作者主观控制,在没有读者再造之前,主题是客观的。

3.读者形态:

对于读者来说,主题的表达程式是:带着自己的欲望,经历着自己的体验,得出了自己的体会。

战时唱《国歌》产生的是冲锋的冲动,平时唱《国歌》产生的是一种爱国的情怀。

欢快时唱《流浪歌》是一种抒情式调侃,失意时唱《流浪歌》是一种伤情式诉说。

如鲁迅所说《红楼梦》:“单说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洞花主)小引》)

由此可见,主题的作者形态是主观的。

综上三种主题存在形态,于是,就形成:作者:立意(动机)一表达(过程)一目的(结果);作品:意向(问题)一内容(解答)一主题(结论);读者:欲望(动机)一体验(过程)一体会(效果)。

三、主题与思想

主题思想是指“主题”和“思想”两个部分。

主题好比生命之形;思想好比生命的灵魂——形而上的东西。

主题是限于作品本身,即事件本身,对问题的说明;思想是对主题的提炼,达到逻辑性、理论化,具有普遍意义。

如《塞翁失马》:主题:塞翁失马也是一种福(具体);思想: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好事(抽象)。

如《日出》:主题:通过陈白露的沉沦和最后自杀,反映金钱对人性的吞噬,社会对自由的扼杀:主题思想:从而激发人们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对社会枷锁的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