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综合护理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综合护理模式研究

胡蓉

胡蓉

南部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300

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临床综合护理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9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式治疗,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47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床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经临床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预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定向于患者术后实施临床综合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率,强化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综合护理模式;路径;效果

本研究为科学选取适宜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应用的临床护理方案,定向纳入了我院2013年2月以来收治的9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护理服务对象,依次于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给予了临床常规护理模式与临床综合护理模式,并就不同护理模式干预下,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9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吻合《全国脑血管病诊疗共识》中有关脑出血疾病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4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7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区间35~72岁,平均(56.9±11.4)岁。其中基底节区血肿22例,丘脑区血肿11例,皮层下血肿8例,小脑血肿4例,出血量26~82ml之间。对照组47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区间38~77岁,平均(58.2±7.1)岁。其中基底节区血肿21例,丘脑区血肿12例,皮层下血肿9例,小脑血肿3例,出血量27~83ml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后24h内实施微创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术式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实时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情况,做好患者术后用药护理及康复护理等基础护理举措。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具体护理路径如下:

(1)基础护理:患者术后,护理人员应综合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遵循医嘱对患者瞳孔、神志、肢体功能、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作实施监控,若见患者上述体征异常变化情况及时上告医生作对症处理。同时术后引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规避患者不必要的肢体搬动,以避免导致患者再次出血情况;并合理调整室内温湿度,保证室温处于20℃~24℃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45%~55%之间,为患者构建一个温馨、舒适的休养环境[1]。另外,基于患者脑出血情况同患者血压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在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人员应合理干预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引起术后再出血情况,通过合理监测患者血压,对血压过高患者适当给予患者降压药物,调控患者血压保持140~150mmHg/90~100mmHg区间为最佳。同时,脑出血患者术后多存在发热情况,且多数为中枢性发热,若患者持续高热则应实施患者物理降温,促使其机体呈低能耗状态,促进病情恢复。再者,为避免术后交叉感染情况,应作好病房每日消毒。

(2)引流管护理:术后,需切实保障患者穿刺靶点的局部干燥、清洁,保持伤口处于绝对无菌状态。尤其需要做好患者穿刺点的消毒工作,定期为患者更换敷料及引流袋,保证患者引流管通畅同时予以妥善固定,实时关注引流液颜色及引流管高度,避免引流管发生堵塞、弯折、脱落等不良情况。假若引流管不在血腔内,则调整引流管方向,日常严格交接冲洗液量与夹闭时间,定时打开并挤捏引流管。若搬运患者时,则需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回流导致逆行感染情况或引流管过低诱发脑室压过低情况。

(3)并发症预防护理:基于患者术后可能产生多元并发症问题,如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皮肤压疮等,日常护理人员应着重做好患者并发症预防护理,定时为患者作口腔清理,采用生理盐水漱口同时,对存在口腔溃疡患者,以喷雾类抑菌药物作溃疡面喷涂,保持1次/6h。每2h进行辅助患者翻身1次,并作扣背按摩,活动患者肢体血运,降低压疮发生率。康复期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可训练患者主动翻身动作,由健侧、患侧翻身坐起,1次/2h,翻身同时辅助患者拍背,促进其痰液的有效排出[2]。同时,为减少患者预后生活影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恢复状态尽早组织患者开展功能训练,保持循序渐进形式开展。如轻症患者术后3~4d后,可引导其床上活动,协调患者起床训练、站立训练、坐位、站立位平衡训练,重症患者则适当延长卧床休养时间,呈肢体功能位,并为其按摩肌肉,避免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患肢感觉,降低肿胀情况,待病情转好后开始床上活动训练。对存在语言障碍患者能够采取听录音方式训练患者简单的发音,并逐步引导患者采取读单词、短语方式,促进语言功能的早日恢复。

(4)饮食护理干预:现实中,护理人员应科学指导干预患者饮食,危重昏迷患者需禁食,24~72h后无法进食患者应给予鼻饲营养。意识清醒患者24h之后,能够饮用少量的温开水,对无恶心呕吐迹象患者能够采取“少量多餐”原则,进食松软、半流质的饮食[3]。另外,为切实强化患者机体免疫抵抗力,需多为患者准备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且应为低盐低脂饮食,禁辛辣刺激类食物,规律性给予患者,不可过饱产生胃肠胀气,而引发便秘情况。以此通过合理饮食干预,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2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可知:观察组47例患者中,共出现1例死亡患者(2.12%);对照组47例患者中,共出现4例死亡患者(8.48%)。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共出现肺部感染患者2例(4.24%)、压疮患者1例(2.12%)、消化性溃疡患者1例(2.12%),临床并发症率8.48%,相比对照组共出现肺部感染患者3例(6.36%)、压疮患者4例(8.48%)、消化性溃疡患者2例(4.24%),并发症发生率19.08%。两组患者临床病死率及并发症率对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出血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类临床急症疾病,患者通常起病骤急,病程较长,且预后并发症较多,发病后患者常产生颅内血肿情况,对脑组织产生机械性压迫同时,还会因血肿分解产物而导致脑组织毒性作用,进一步加重病情。针对脑出血患者,定向采取手术清除脑室积血,纠正血压水平,降低继发性脑损伤情况是为关键[4]。但基于颅内血肿清除术相比传统内科保守药物治疗而言,具有着一定的外源性侵入操作特征,在患者术后定向给予积极的临床护理措施,降低预后并发症情况,保障手术治疗效果,现实而必要。

基于此,我院从脑出血患者实际护理服务需求着手,通过着力观察监测患者病情及神志变化、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病情迁延发展。进而针对患者术后状态定向给予了患者引流护理、并发症护理、饮食等综合护理举措,有效降低了患者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此从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47例患者预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47例患者,组间差异对比(P<0.05)。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具有的实用价值,值得后续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银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脑出血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5,(21):2674-2675.

[2]周芳意,王青霞.64例脑出血患者微创治疗后的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9):1829-1831.

[3]游洪,游栋,姜淑娥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21):12-12.

[4]张芹.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