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

朱桂兰

朱桂兰(咸宁市咸安区妇幼保健院湖北咸宁437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308-02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同是也影响了治疗抢救工作。一旦发生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避免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身心健康,从而增强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分析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门诊注射室2011年静脉输液外渗10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41例。新生儿18例,4岁以下小儿66例,成人24例。通过正确及时的护理,未产生不良后果及并发症。

2概念

静脉输液外渗的概念是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药液外渗在血管以外的组织内。一般表现为局部肿块,中度或轻度疼痛,常伴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抽无回血,严重时皮肤颜色发生改变,产生水泡、静脉炎,甚至组织发生坏死。

3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3.1患者原因:

3.1.1新生儿:由于身体附着胎脂,可做穿刺的部位少,血管很难寻找,穿刺难度大,不易固定,并且固定后容易脱落。加上喂养、大小便等方面的原因,易发生外渗。

3.1.2小儿:由于哭闹、天生好动、不配合、其血管短且不直、家长心情紧张,对护士要求一针见血,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给穿刺增加了难度,输液过程中易发生外渗。

3.1.3年老体弱者:这类患者由于心理、生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轻、反应迟钝、皮肤松驰、静脉血管脆弱,这些因素都易导致针头移位,造成输液外渗。

3.2疾病原因:①有些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硬化。②糖尿病。③晚期癌症患者。④肥胖患者。⑤休克及脱水患者。以上患者输液过程中均易发生外渗。

3.3药物原因:如甘露醇、钙剂、刺五加、氯化钾等。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输液过程中患者烦躁不安,易引起外渗。

3.4护士原因:

3.4.1护士的心理素质: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极其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素质被忽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穿刺的成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不信任或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3.4.2护士的业务素质:输液过程中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熟练程度,直接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4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4.1小范围外渗:如果外渗范围小,输入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被吸收,剩余药液很少且可缓慢滴注时,可暂时不拔针。边观察边输液,直到输液完毕。

4.2大范围外渗:立即拔针,局部用利多卡因作环形封闭。根据输入药液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果钙剂外渗可用50%硫酸镁湿敷局部,并抬高患肢,促使外渗药液的吸收。如果出现较大水泡,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然后涂鸡蛋清。如果皮肤颜色发生改变甚至组织坏死,立即用酚妥拉明[1]涂于无菌纱布持续湿敷局部,可得到很好的疗效。

4.3静脉炎的护理:如诊断为静脉炎,立即拔针,将患者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也可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2]。

4.4新生儿输液外渗:局部用维生素E外涂[3]。

5护理小结

静脉输液外渗虽是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处理不及时,易造成患者肢体肿胀、静脉炎、组织坏死等。给患者带来痛苦,易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做到脚勤、手勤、眼勤,密切观察,早发现,早处理,对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敏佳.现代护理报.2009.5.21.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8.

[3]丁敏.维生素E外涂治疗新生儿输液渗漏[J].护理学杂志.2007.(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