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4

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研究

张萍

张萍

(广东珠海市卫生信息中心519000)

【摘要】简述了目前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在临床科研方面存在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的科研信息需求被忽略,医院学科化信息服务与临床科研信息的需求的紧密相关度有待商榷,提出了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创新模式——以医学科研数据为依据,挖掘其潜在的联系,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科研数据潜在价值相结合,提出相应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线索,提供临床科研决策依据,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杜绝本单位的论文造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通过加强信息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应的融合机制,培养高素养的“信息情报专家”和加强医学信息分析平台建设,促进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101-03

Innovativesubjectservicemodelinhospitallibrary

ZHANGPing

【Abstract】Descriptionsofthecurrentacademichospitallibraryservicemodelinclinicalresearchandthelimitationsthatexistinthemodel,aconsiderablepartofmedicalresearchandinformationneedsareignored,thecloselyrelateddegreeofhospitaldisciplineserviceinformationandclinicalresearchinformationneedsisquestionable,proposedthehospitallibrarysubjectserviceinnovationmodel-basedondatainmedicalresearch,andtapitspotentiallinkstocurrentresearchfocusandthepotentialvalueofthecombinationofscientificdata,thecorrespondingdirectionofscientificresearchandscientificclues,providingclinicalresearchbasisfordecisionmaking,changefrompassiveservicetoactiveservice.Bystrengtheningthelinksbetweentheinformationsector,theestablishmentofthecorrespondingfusionmechanism,cultivatehigh-quality"informationintelligenceexperts"andstrengthenthemedicalinformationanalysisplatform,andpromoteacademichospitallibraryservic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tofurtherimprovethecorecompetitivenessofthehospital.

【Keywords】HospitallibrarySubjectserviceSubjectlibrarianServicemodel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医护人员面临着大量的文献数据和科研数据爆炸的时代。在治疗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数据丰富,知识贫乏。无论是最基本的诊疗数据,还是呈倍增长的文献资源数据,临床科研人员都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和消化这些资料。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里服务于医院科研、医疗、教学的服务部门,近年来院也在开展服务科研一线的学科服务。如何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丰富详实的有用的信息服务,发挥医院图书馆在科研方面的促进作用,在信息化浪潮的新形势下,笔者就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如何创新作一探讨。

1目前医院学科化服务模式

“医学学科馆员”这一概念是美国人拉姆1971年首次提出的,并带来了医学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我国医院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关注和实施力度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信息服务向结合了信息检索、组织、分析等高级业务素养去完成的信息服务发展。近年来医院也在开展服务科研一线的学科服务,学科馆员比较强大且条件较好的图书馆也逐渐向提供学科或课题情报研究等知识服务的重点服务拓展[2]。目前图书馆学科化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信息推送服务、课题定题服务、读者培训工作、建立学科导航、特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但依然存在着许多学科服务的瓶颈。

1.1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强调学科馆员深入重点科室与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密切联系和沟通,忽略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对科研信息的需求。

目前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做法是建立学科带头人或专家档案,专注于各个专家的科研进展、科研动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开展定期跟踪调查,使信息服务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但是,重点学科带头人医疗、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多,他们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图书的学科馆员去探讨学术的发展和科研动态。长此以往,学科化的信息服务势必停滞不前。科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对诊疗过程和诊疗结果的一个智力过程。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可能是潜在的科研家,都有可能在临床实践中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如果学科服务仅仅针对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科研服务必然较为局限。

1.2医护人员同时面临着医疗数据和文献资料持续爆炸性增长,大多数医疗科研数据的科研价值未被挖掘和利用。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数据。以我市1年的诊疗数据来看,门诊诊疗总人次为10089234,出院总人次135837,每年递增5%,由此产生的各种大量医疗检查结果和诊疗数据导致数据激增。特别是近年来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医疗工作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救中心等卫生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中存在大量分散的资料,规模庞大,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据介绍,到2020年,医疗数据将增至35ZB,相当于2009年数据量的44倍。其中,影像数据增长最快,其次是EMR电子病历数据[3]。医务工作者获取科研的数据的难度加大。在治疗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数据丰富,知识贫乏。无论是最基本的诊疗数据,还是呈倍增长的文献资源数据,临床科研人员都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和消化这些资料。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由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医疗数据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躺在那里睡觉。医院信息系统里保存着大量的诊疗数据,而且数据之间往往有关联。数据里有巨大的科研价值,但是没有人去挖掘利用,医护科研人员更多的时间关注于病人,没有太多的时间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存在的隐性联系,除了需要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外,还需要更为成熟的技术去实现。

1.3医院学科馆员提供的信息服务与医护人员的科研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当今医学科学知识爆炸,医护人员需要大量阅读文献,但因缺乏时间、外语水平有限等原因,使他们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越来越难。目前,医学文献发表良莠不齐,相当数量发表的医学文献质量都不高,论证的方法和结论均有缺陷,甚至给读者以误导,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协助读者阅读文献时,分析、判定与评价,寻找与课题真正相关的学科动态和信息。学科馆员要对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及前沿热点等进行收集,并分析研究,以二次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为其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参考。目前医院学科馆员开展的信息推送服务、课题定题服务、建立学科导航、特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与医护人员的科研方向密切相关的程度有待商榷。医护人员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方向依赖于其所在医院的原始的大量的诊疗数据和临床比较效果研究,没有数据支持,他们的科研有如空想。大量的诊疗数据的潜在科研价值却没有专门的人员去挖掘和发现。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如果能对这一潜在科研价值的科研数据结合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比对,向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科研方向和科研线索,不仅可以使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更重要的是,它将是今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将是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逐步发展为信息情报专家的方向。

2学科化服务创新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将向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方向转移,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业务[4]。医院图书馆除了文献检索、定题服务等传统业务外,我们面临着医院每天产生的大量的诊疗数据,如何挖掘为临床一线科研服务,需要更好地对数据进行提炼。针对大量的医疗数据的潜在的科研价值未被挖掘利用,和医院学科馆员的被动提供服务,笔者提出了学科馆员将科研数据与文献资源整合的创新服务模式。

医学科研数据与文献融合模式见图1。

图1医院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模式

2.1提供医学科学研究方向,提供科研线索,真正做好科研的参谋服务作用。

从大量的医学科研数据中,通过大型的分析软件如SPSS、SAS等,经过筛选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学和医学上都具有意义的结果,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科研数据结合,结合当前文献的高关注度、前沿热点分析、通过大数据对临床比较效果研究、远程病人监控、病人档案分析,汇总患者的临床记录和医疗保险数据集和进行临床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出相应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线索,制定战略性的研发投资决策,帮助其优化研发重点,优化配备资源,提供临床科研决策依据,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临床指导。目前的信息技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样,学科馆员不再是临床科研的辅助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促进科研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医院中的地位。如通过文献挖掘发现芥菜提取物对眼动脉的保健、软化作用[7]。医院学科馆员将这一信息发送给医务科研人员,同时对眼科就诊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寻找与眼动脉相关的疾病信息,从而向医务科研人员提出建设性意见,可大大降低临床科研人员进行资料分析与文献检索的时间,起到促进科研的作用。

2.2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医学科研数据也是医院领导作出决策的有力依据。通过对文献的查找,结合本医院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可以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服务。如公立医院改革是目前医疗行业改革的重点,医院信息部门通过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信息收集、查阅文献,获取国内外财政补偿现状、服务定价及成本核算、财政补偿资金绩效评价、补偿模式与方法,进一步应用方法对结合本区域医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适合本地区的测算方法和补偿模式,提出相关建议供领导参考。医疗信息数据与文献信息分析紧密地结合,医学图书情报部门对科研的服务就可以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2.3从技术手段上防范和杜绝科研学术造假,为科研管理提供服务。

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已经普遍存在于学术界。一方面将会败坏学术风气,打击认真、求实研究的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相反的可能刺激许多人模仿此模式以求不劳而获,很多研究必然会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将会导致一个国家学术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与国际整体学术水平的差距会不断增大,前苏联在20世纪上半期正是因为推行〈李森科学说〉而使其遗传学落后世界30年[8]。

用道德、体制和法律建设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学术造假虽然有一定的防范作用,但是要有效发现却不是那么容易。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抄袭,但数据造假就没有办法核对。科研数据与文献数据进行融合,在技术手段上可以杜绝学术造假,在医学科研人员提交论文的时候,医院科研部门可以联合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提交的论文数据进行医学科研数据与文献的比对,可以发现论文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从技术手段上防止本地区或本机构的学术造假。只有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科研数据基础上的研究才可能是真正的研究。

3建议

3.1加强信息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各部门之间有效的融合机制

无论是已建立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医院,还是未建立系统系统的医院,未来5-10年,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卫生信息化建设都将迎来最快速发展的时期。由此产生的大量的科研数据,却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都由信息科来组织实施。信息科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中枢,掌握着大量的原始的科研数据,大量原始数据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素材的价值和功能未能发掘。而对于分析部门来说,他们只能掌握的数据的一部分,数据根本无法共享与利用。各部门间又相互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数据一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产出,也是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基本信息资源。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往往因为没有使用权限而无法接触到这些数据,就无法以科研数据为依据,据此进行文献分析,提出相应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线索。因此,建立各部门之间有效的融合机制和保障机制,使得数据共享,使不同的专业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挖掘出科研数据的潜在价值。

3.2加强医院学科馆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努力成为“信息情报专家”

信息科计算机技术人员虽然掌握着医院大量的数据,但他们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文献知识,而造成大量的数据躺在那里睡觉,没有发挥作用。而统计人员又缺乏文献相关知识和数据挖掘知识,他们更注重对医院运营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科研数据的整合与利用的数据研究又得不到文献的佐证。在医院图书馆中,大多为照顾性质的岗位,以掌握计算机技术为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5]。医院图书情报人员如果自身对知识结构不进行优化,使得信息化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人才为第一要位,没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就没有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国外部分大学图书馆采取外聘高学历、复合型人才的组织方式,开展了基于学科服务的“信息专家”项目,信息专家应用专业信息工具、软件系统及资源平台,深入参与科研过程,成为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5]。因此,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努力成为“信息情报专家”,不仅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医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学习,使其具备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涉猎,从不同角度去运用方法和发现知识;通过对医学信息的整理、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促进知识发现,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价值;通过不断的信息挖掘与分析,获取竞争优势并构建核心竞争力。

3.3加强医学信息分析平台建设

虽然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卫生信息化建设迎来最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还大多停留在医院流程的改造,提高工作效率上,部分条件好的医院实现了绩效考核、医院资源规划和动态监测。从大量基础数据中发现科研之间隐性的联系的医学信息分析平台建设尚未建立,如果对数据的准备、筛选所用的时间长、工作量大,缺乏高效标准化的方法,就很难挖掘科研数据潜在的价值。加强医学信息分析平台建设,利用丰富的医学信息资源、多学科的专家队伍和一流的硬件设施,建立基于医学知识组织技术和情报技术的医学信息分析平台,开发科技评价应用系统,为科技管理、决策、立项提供客观、科学的评价服务,才能发挥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融入科研一线的作用。目前的技术完全能做到这一点,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平台的建设,应用专业信息工具、软件系统及资源平台,深入参与科研过程,将极大地促进临床科研的发展。

4结语

创新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信息化时代,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要不断地创新,从不同层面,运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参与到科研过程中,做好信息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教育者、领航者的角色,促进医院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群。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服务模式。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245-247

[2]张利,郝继英,王桂枝,等。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助力科研学科服务实施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1):73-75

[3]http://roll.sohu.com/20130527/n377212318.shtml

[4]杨海燕。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J]。图书与情报,

[5]杨青拉毛。医院图书馆人才发展趋势——复合型人才[J]。当代医学,2010,16(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