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1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浅探

庄光新

庄光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中学443146

进入初中阶段,随着数学学科难度逐渐加大,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学数学吃力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开始呈现,年级越高,两极分化现象越严重。而初中数学作业又普遍存在机械重复、形式单调、缺乏思维、作业量分布不均、忽视学生间差距和潜能,形成“一刀切”的局面等问题。因此每天的作业成了一些学生的一大愁事:对于善于学习的学优生来说,课本上的练习题很快完成,显然“吃不饱”;对于中等学生来说,简单的题目还能应付,稍有难度的就只能照葫芦画瓢;而那些学困生,简单题目他们应付着做,对稍难一点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作业完不成,难以按时交,教师要收,他们只好一“抄”了之。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呢?近几年来,笔者在作业分层设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生分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教师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只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在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和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并根据自愿的原则,运用模糊学的方法,笔者把全班分为短期性的创优组(学优生)、奋进组(中等生)、希望组(学困生)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作业分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克托费德罗维奇·沙塔洛夫说过,当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一种内在需要时,作业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会变成兴趣,反之则会成为负担。通过对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从影响学生作业低效原因的分析出发,实现从原先所谓的“任务”转化成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需求。笔者尝试从改变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作业模式,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有效的完成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C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侧重训练课本习题中的“综合运用”、“拓广探索”。A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希望组学生必须做A类作业,鼓励完成B类作业;奋进组学生必须完成A、B类作业,鼓励完成C类作业;创优组学生三类作业都需完成。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教学中从作业布置中承认学生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学习上的快乐。

三、评价分层

对各个组的作业的评价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标准上,对希望组学生判分适当放松,对创优组学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希望组、奋进组学生可放松,对创优组学生可紧些。在奖励上,超额完成一类作业半倍加分。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创优组、奋进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用多种形式的反馈,考查各层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创造机会让每层次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辅导分层

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师个别辅导的同时,组内成员相互帮扶,共同进步。对希望组、奋进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对学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的,笔者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让创优组内学生比作业的速度、准确性、思维质量。通过分层辅导,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

五、动态分层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动态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或两个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