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李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李颖

李颖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李颖

摘要: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言,阅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实践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建富有个性的、创新型的阅读教学,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让其自由发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言,阅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实践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建富有个性的、创新型的阅读教学,同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广阔空间,让其自由发展,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很好的揭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为阅读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一、创造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挖掘语文阅读的优势,创造语言文字训练的情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堂气氛的培养,因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方案时要多思考,对于学生的阅读多设计出吸引人的地方,开拓学生思维。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不仅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还要大胆创新,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题,启发学生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协调建立一种平等、开放、和谐、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开放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发挥最大潜力去参与阅读,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二、互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阅读课就是小学生的口语课,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让小学生大胆地读出来。读得好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读得不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以期待继续努力。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与学生互动。实施互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带动课堂气氛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其实,阅读并不是读出来就完事了,读懂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做到朗读、默读和背诵,还要让学生读懂句子,读懂段落,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学生不能理解阅读的真谛,那么他们就没有真正学会阅读,没有真正领悟阅读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教师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情境,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课文主旨,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意图。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前要充分做好备课,使学生在设定好的氛围下阅读课文,既欣赏到语文的文化底蕴,又能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三、引导参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服务,给小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有学生参与度高了,才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体现语文阅读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挥,将小学生引入到语文的海洋中,让其体会在语文大海中遨游的畅快。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敢创新,恐怕一旦创新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自始至终都是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对学生的阅读过问的不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当做一个装知识的瓶子,迟早会有一天瓶子被弄碎。教师讲究方法的讲解和做题训练,会扼杀学生的阅读需求,遏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甚至使小学生厌恶上语文课。

四、转换方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语文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知识。小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稳定,而大声朗读有助于其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反复的阅读能够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另外,通过阅读,小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词汇和文字材料,有利于促使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阅读。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统筹兼顾,把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阅读的形式有多样性,如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读、默读、背诵等等。反复读可增加学生与字和词见面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字音和字义,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语文语感,强化了记忆,使学生阅读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放松。教师把阅读安排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每节课的课文,教师都要让学生掌握好。对于重点的课文,教师应让学生加强学习,并全面兼顾到所有课文。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讲透,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读出收获来。解读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进行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不要教师一直讲,学生被动的听,而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语文课更加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小学生更加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于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志谈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改策略《福建教育》2000第10期

[2]陈景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吉林教育:综合》2009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