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浅谈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白将军

重庆市丰都县融智学校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1]。汉朝王充在《论衡·率性篇》说:"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就深刻地指出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按照"促进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二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2]的要求,挖掘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

一、物质文化建设

1.实施整体规划

(1)硬化校园

农村学校风起漫天黄土,灰尘扑面,雨天泥泞不堪,因此校园内重要干道、人行道路、操场需要硬化美观。尽管硬化校园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但我们可以根据计划,逐步落实,首先硬化人来人往的重要路面,然后再硬化边角地带。

(2)净化校园

整洁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外在风貌的直接表现,是整个校园的窗口,学校整洁与否是社会评价校园的第一标准。干净也是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素质的基本要求。

(3)绿化校园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投入问题,可以节约经费,就地取材,从乡土资源的角度出发,然后根据一年四季的时令,栽种每个季节都有开花的植物,常年绿叶挂枝的树木,低矮的草本植物移植作为草坪,尽量高低搭配错落有致。

(4)规范化校园

规范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新建和改建工程的布局位置,即使农村学校再小,也要应遵循分区建设,错落有致,相对对称的原则,突出学校特色的建筑方式。另一个方面就是教风、学风、校风、校训、校徽等显性文化在校园醒目处上墙。文化墙、橱窗、旗台等文化建筑修建于老师学生经常活动区内。

2.发挥墙土文化功能

"让每面墙壁都发光、让每寸土地都传情"。墙土文化功能外在形式主要表现在教室、走廊、过道、围墙等张贴字画,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美化教室

利用教室的四面墙壁,设立班务栏、个人风采、集体荣誉、班级制度、班级文化、图书角、卫生角等区域。充分发挥师生的集体智慧,来美化教室。例如: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图书、家乡的小植物、家乡的小动物、优秀作文、书法作品、手抄报、作业等张贴在各个区域,并让学生自己定期更换。

二、精神文化建设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学校。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

1.精神力系统建设

精神力系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灵魂,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如重庆市高新区育才学校办学理念是爱满天下、乐育英才,教风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风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理念是真学真教、行知合一。

2.传承校园传统文化

⑴校园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组织的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例如:开学季、毕业季;每周星期一国旗下讲话;"清明"、"五一"、"端午""六一"、"七一"、"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一学期拟定一个德育主题,如感恩、爱国、劳动光荣等,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班会、绘画、手工、表演、作文、手抄报、实践等活动,让德育教育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3.教风建设

(1)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召开座谈会,确定学校的教风,鼓励教师以教风为目标,逐渐形成优良的教师教学风气。开展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职业标准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教育和引导。

(2)重视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加强校本教研,大问题课题化,小问题专题化,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来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实施"青蓝工程",教师之间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互相帮扶提高。引导老师加强自我反思,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形成反思小日志,促进教师在自我剖析中渐进式成长。

(3)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可以引导教师先从自身做起:例如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个人魅力和幽默感;仪表举止(待人接物、礼尚往来、是否抽烟、喝酒等等方面)为人师表。

4.学风建设。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各个方面。课前预习习惯、上课倾听习惯、课后复习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记忆习惯、思考习惯;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教育可以采用张贴在教室班级制度之中,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2)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应该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增强学生劳动意识,让学生爱上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美"。

(3)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以新版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为标准,编制学校、班级公约,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4)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班主任利用主题班团活动,德育处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生活习惯教育,公开表扬和表彰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树立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5)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从小抓起,从点滴抓起。学生良好品德始于父母,关键在于学校,成败在于家庭。其次,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然后是建立健全品德培养制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接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成长,在体验中成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最后是榜样激励,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三、制度文化建设

规范师生行为,建立良好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落实到位。

1.制度建设。所谓小智治事,大智用人,睿智立法。可见制度在学校管理的地位。学校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各级文件要求,根据实际制订切实可行、公平公正的制度。如:《学校教职工队伍管理规定》、《学校教职工出勤制度》、《学校差旅报销制度》、《学校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学校教学质量积分考核办法》、《学校班主任考核方案》、《学校值周人员职责及考核办法》、《学校工会"五访"制度》等。它们能使学校复杂的体系沿着学校办学目标的轨道"令则行,禁则止",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

2.组织机构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组织机构,合理配置相关

工作人员,尽量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老师成为学校核心,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职责明确,分工清晰,避免出现责任问题相互推诿。最后,要制定《分管人员考核办法及量表》,对各块工作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良性、精益求精发展。

校园文化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2006-04-25.

[2]魏红.带领学生走近乡土文化[J].《教育艺术》,2013年09期.

[3]浅谈发展中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论文网,201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