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高颖佳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进行胃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皆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0%,以上差异皆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胃肠手术;胃肠功能恢复;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183-02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fasttracksurgery,FTS)是新的护理概念,主要是为降低手术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而采取的一系列临床护理措施[1]。其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主要以患者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的思维和行为原则,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手术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措施。胃肠手术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加上麻醉的刺激、腹部代谢旺盛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不能正常排气,造成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对术后的康复十分不利。随着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出现,其在胃肠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也已逐渐被临床重视,大量实践已证明,对胃肠手术患者加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对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进行胃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皆没有接受过化疗治疗,无手术禁忌症,排除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意识清醒,自愿参与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为43~74岁,平均年龄(51.6±6.7)岁;疾病类型:结直肠癌、胃癌、其他分别15例、18例、7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为42~75岁,平均年龄(52.1±6.2)岁;疾病类型:结直肠癌、胃癌、其他分别14例、19例、7例。两组患者皆进行开放的腹部胃肠道手术,且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主要有抗生素肠道准备,进行肠道清洗,术前常规禁食等准备工作,术中常规麻醉镇痛方式,术后管道拔除等措施。而研究组则采取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其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大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为此术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性地告知手术及FTS的相关知识,以及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状况及配合方法,使患者及家属事先了解围手术期的每个环节,从而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并介绍一些成功康复的案例,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同时告诉患者不良的心理反应对疾病恢复的阻碍作用。

1.2.2饮食护理缩短术前禁食时间,术前2小时服用碳水化合物饮料,避免长时间禁食引起身体的营养缺乏,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在术后麻醉清醒后可以少量多次饮水,如无恶心、腹痛、呕吐等现象,可以逐步增加饮水次数及量。手术后早期进食,可以减少肠瘘的可能性,缓解腹胀、腹痛,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1.2.3镇痛护理疼痛是胃肠手术最常见的症状,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通过有效镇痛可以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促进围手术期的顺利进行。患者在术中经硬膜外或静脉途径安置镇痛泵,术后及时评估患者疼痛评分,遵医嘱给予非阿片类止痛药物,有效止痛的同时避免阿片类药物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多数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及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舒适度增加,达到了良好的止痛效果。

1.2.4导管的护理快速康复外科倡导尽量减少各种管道的留置,过多的管道不利于活动,不利于下床,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蛋白损失增加、肌肉萎缩,易发肺部感染,并容易引起静脉瘀血和血栓形成。在术后充分镇痛保障下,应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各类留置管道,术后第1~3天拔除尿管。在放置尿管期间注意会阴护理,并观察尿液颜色及量。术前在床上进行排便训练,有利于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1.2.5术后下床活动术后24h内,可协助患者翻身,并进行床上四肢活动,术后1天鼓励患者坐起,并适当进行床边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肉群蛋白丢失,减少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天可让患者自行步行上厕所,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步延长活动量及活动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便秘、其他等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术后各项观察时间以(x-±s)表示,并用t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例数及%表示,给予χ2检验,以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皆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x-±s,d)

3.讨论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不断进步,护理模式也由之前的单一疾病护理渐渐转换为以预防、保健及康复等多维度的综合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也从以往的被动护理过渡到主动护理[2]。快速康复外科是由丹麦医生亨利克首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减轻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治疗过程和心理创伤,根据循证医学而使用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3]。快速康复外科是围手术期的核心理念,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损伤的应力,加速患者的康复,尽量选择微创手术,更注重其他治疗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快速康复外科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不仅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还包括病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在西方国家,对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已被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整形外科各领域。本次研究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应用于研究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术后的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皆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为保证快速康复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胃肠外科手术,需要主管医师、麻醉师和护士及患者本人与其家属的紧密协作。其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追求早期出院,也不是为省钱,而是为了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对胃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正确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05):54-55.

[2]杜金凤.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03):79-80.

[3]俞慧仙.快速康复护理在胃肠术后促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05):78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