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一动“肠”通无阻

/ 2

动一动“肠”通无阻

赵文莉彭小竹

赵文莉彭小竹

(邻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广安638500)

近年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公众工作、生活方式均发生了较大转变,运动量减少、饮食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等情况日趋突出,明显增多了肠道疾病的发生比例。适量的运动,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并可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增进消化吸收功能,提高粘膜防御能力,从根本上增强消化系统机能。“常运动,肠畅通”的观念近年已被广泛认知,本文就运动与肠道畅通的关系、运动方法展开分析,旨在对公众健康生活予以引领。

1运动促进“肠”通的作用和机制有哪些?

1.1运动可改善精神心理因素

目前,医学模式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精神心理因素与胃肠疾病的关系渐引起广泛关注。国内一项针对561例患者的研究表明,慢性便秘人群中,抑郁发生率高达50.7%,焦虑达29.7%,且随着便秘病情的加重,比例呈上升显示。另外一项针对动物的研究则表明,心理应激可促使大鼠胃动素、胃泌素水平降低,延长胃肠排空时间。心理因素引发胃肠疾病的机制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可能与在长期社会不良心理因素影响下,患者表现为慢性应激状态,可降低神经内分泌中枢、植物神经中枢、情感中枢功能,使胃肠运动受到抑制相关。

而运动可使人体对情感发挥主要管理作用的大脑右半球兴奋,使人情绪保持在愉悦的状态,并可使体质增强,进而对多种心理障碍产生有效的干预,如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运动可对成年人海马神经表达加以诱导,并可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进而起到抗抑郁成效。一项研究显示,针对所选取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一组采用登山运动处方干预,结果示,相较药物组,运动组对便秘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分析原因,因登山运动除可对胃肠蠕动产生刺激,使消化道功能改善外,还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促使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保持情绪愉悦。

1.2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

人体肠道动力出现异常,是引发便秘等胃肠疾病的因素,积极主动的开展适量运动,可使脂肪酶、胰蛋白酶等物质生物活性提高,促使胃肠排空时间显著缩短,增加肠道排空率,进而使消化系统功能改善,加快胃肠疾病缓解进程。

有文献针对便秘儿童展开研究示,通过实施直肠肛管测压,得出相较正常儿童,其肛管最大收缩压居更高水平,表明便秘儿童,直肠肛管区有程度不等的动力学异常存在,排便模拟时的肛管压力高于正常儿童,最大容量感觉阈值也呈更高显示,表明其感觉粪便刺激的能力较差,进而造成粪便长期在肠道滞留,水分被吸收,进而诱导便秘发生的情况。经多因素分析示,活动量小为引发便秘的独立因素。同时,妊娠期女性因肠道平滑肌张力出现下降,在一定程度造成肠道蠕动减慢,也可增加便秘风险,而适度运动,可使便秘症状改善。适宜的运动,还可使老年慢性便秘患者机体心率变异性改善,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予以调节,促使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平衡得以恢复,进而以肠道运动予以调节,使便秘得以缓解,肠道保持畅通。

1.3运动可调节胃肠激素

实践表明,胃肠道可对多种激素分泌,以对体消化道功能予以调节,激素水平紊乱,是另一引发肠道通畅受阻,增加便秘风险的原因。

有研究示,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对不同强度下排空率、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变化展开观察,结果示,相较空白对照组,低强度运动组大鼠的胃泌素、胃排空率明显上升,胃动素也显著升高,提示适当的运动,可使胃动素的分泌增加,对消化功能具促进作用。胃动素为兴奋性胃肠激素,促胃肠道运动效果较为明显,可使胃肠内容物的转运进程加速。而胃泌素可对胰液、胃酸的分泌予以促进,在促排空作用上,与胃动素类似,二者协同,可对胃肠动力进行有效调节,进而起到理想的预防便秘的效果。

1.4运动可改善肠道微生态

临床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对畅通度造成影响,进而引发便秘,而随着公众对肠道微生态认识的深入,对其重要性有了更准确的了解,微生态多样性,可作为新的对肠道健康进行评估的指标。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出现减少的情况时,可减慢食物在肠道内酵解的速度,促使粪便形成进程减慢、减少,还可改变肠道动力学,引发粪便潴留,诱导粪质改变,排便次数减少,肛门阻塞感、排便困难。而运动可使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微生物可对组胺、儿茶芬胺等多种神经递质释放,直接在肠道作用,可经脑-肠轴,对肠道的运动予以调节。一项针对大鼠的另一试验表明,大鼠的跑笼运动,可使拟杆菌门增加,厚壁菌门减少,此种变化,可增加大鼠能量消耗,使脂肪的堆积减少,反之,若减少拟杆菌门,增加厚壁菌门,与脂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联。而肥胖是已被证实的对便秘进行诱导的危险因素。同时,跑笼运动,可使双歧杆菌属增加,此菌属的增加,可促焦虑、抑郁程度减轻。同时,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增多,还可增加碳水化合物发酵进程,促乳酸、醋酸等多种有机酸产生,使肠道pH值降低,对肠道蠕动形成刺激,并减少水分吸收,进而对粪便的排出予以促进。

2锻炼强度如何把握

运动属一种应激源,运动适度,则可增强大脑皮层兴奋性,经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刺激,对胃肠激素的释放予以促进,而胃肠激素水平的上升,可对消化道平滑肌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予以推动,为良好运动功能的保持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高强度的运动,可将皮质醇及其受体通路激活,促使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又可对肠道氧化应激增强予以诱导,引发肠道淋巴细胞凋亡事件,同时,还可通过对肠道IgA的生成产生抑制,使SIgA合成受到影响,进而使肠道免疫功能受抑。同时,高强度运动,还可促使机体重新分配血液,引发胃肠道缺血,肠道黏膜上皮受损,肠道屏障功能被破坏,增加内毒素入血风险。总之,运动可对患者心理状态改善,促进胃肠道运动,并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胃肠激素分泌,来使便秘症状缓解,但在锻炼方式上,需以温和的运动为主,如慢跑、太极拳等,在维护患者体健康水平。

综上,运动可有效对肠道畅通状态予以维持,通过从改善心理状态,调节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运动、维护肠道微生态方面对运动与肠道健康的关系展开探讨,可明确不同作用机制特点及关系,重视相互协同作用,便于对适宜的运动方案予以制定,最终发挥促进公众消化系统功能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