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

白玉萍

白玉萍(宜川县西郊中学陕西宜川716200)

【摘要】现阶段,农村中学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知识面层和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问题的困扰,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在阅读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难以“主导”,学生难成“主体”,因而不少教师不免会发出沉重的感叹。那么,农村中学应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农村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作为老师,应作引路人,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尊重其阅读个性,重视其理解和思考,鼓励其读出自己的“色彩”;给他们阅读空间和时间,并加以耐心引导,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阅读体验和感悟真正落到实处,使阅读有所升华。

【关键词】阅读;个性;体验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书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学生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谈几点看法:

1.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母语,孩子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以及表达交流的潜能。中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是从零起步,完全可以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感悟,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了解把握文本的文字意义,即了解把握文本表层结构。这个步骤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扫除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步:要求学生把握文本叙述或描述的内容;第三步:要求学生能用三言两语概括文本要点。概括能力的训练必须培养学生抓大体细节,抓主要方面,即从整体出发,摆脱细微末节缠绕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2.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

平时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给你两分钟”;且不说这两分钟能不能找到答案,经常发现老师的许诺并不兑现,不到一分钟就把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课堂上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去猜测答案,这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了老师预定的范围,正确的应该肯定并吸纳;即使不那么准确,也要有容人的雅量,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补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阅读民主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阅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造性的课堂集体。

3.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学习中、发展中、成长中的主体。学生会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抑或暂且还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教师也要相信他们会在以后的阅读中,随着知识、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会作出符合他们自我需要的调整或重组。但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而拔苗助长;有的老师嫌学生耽误时间而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反规律的教学行为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4.营造个人体验和感悟的阅读环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视”,这种尊重的重视正是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展示阅读个性的必要环境。只要人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和“重视”,学生终会有超过教师、超越文本的一天。

5.激发兴趣、积极引导

激发阅读兴趣是产生体验和感悟的有效方法,即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随着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感到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要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此外,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使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6.广泛阅读、长期坚持

开展广泛阅读是阅读积累的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有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也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学、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而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另外,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把时间让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有时间的借口。

总之,有了良好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加之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到阅读广范、长期积累的科学统一,自然会有一番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体验和感悟,并在理解和思考中达到阅读目的,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使真善美广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