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及防护

/ 1

产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及防护

高鸿英叶永梅鞠秀彩周立乐苗福荣

高鸿英叶永梅鞠秀彩周立乐苗福荣(黑龙江省鸡西市矿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158100)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280-0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有创医疗活动的的增加,医务人员面临着发生医院感染的职业危险。产科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损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为了增强产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尽可能减少因职业因素带给护士的危害,于2012年1月对我院19名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将产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做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

产科在职护士与助产士共19人,年龄22岁~54岁,护龄2a~35a,技术职称:护士5人,护师5人,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护师3人,主任护师1人,学历:中专4人,大专10人,本科5人。

1.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产科护士及产房助产士进行调查后汇总分析。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年龄、学历、工作时间、职称);接触羊水、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情况及接触后的处理;锐器损伤的次数、原因以及损伤后采取的措施;工作中的个人防护行为,发放问卷19份,回收问卷19份,回收率100%。

2结果

调查显示:产科护士有94.7%被羊水、血液、分泌物污染过,而产房的助产士100%被污染。污染后只有73.6%的护士及助产士采取标准处理方法。不同职称的护士和助产士均有不同程度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刺伤过,发生率89.4%,护理人员进行登记及上报率仅为0.9%。94.7%的护士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洗手。接触有传染病孕产妇能主动穿隔离衣、戴手套及口罩的达到87.5%。预料有血液、体液污染时89%的护士戴一次性手套并且摘去手套时能先洗手。

3讨论

3.1职业危险因素

3.1.1化学性因素

化疗和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护士经常直接接触化疗药物。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可使护士免疫力下降,造成流产、胎儿畸形、白细胞减少,而且有致癌、致突变的危险。

3.1.2生物性因素

产科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需完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等工作,不可避免较多的接触到羊水、血液、分泌物,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3]。产程观察、肛诊、内诊、破水、接产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是100%,因此,产科护士是职业暴露最危险的群体。

3.2防护措施

3.2.1机械性损伤的防护措施

3.2.1.1正确处理针头

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器,不回套针帽,不乱扔针头。手持针头或锐器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将锐利面面对着他人,执行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

3.2.1.2发生针刺伤时的处理

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污染利器刺伤后HBV易感者应尽快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同时或接触后7d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建立追踪档案进行相应处理。另外严格垃圾废物管理,减少医疗废物用后处理环节,也能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3.2.1.3为新生儿注射卡介苗时,将针头安紧,如药液不慎喷入眼睛,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睛。

3.2.2化学性损伤的防护措施

配制、使用化学消毒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加药时,操作者应戴口罩、帽子、手套,戴防护眼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2.3生物性因素的防护措施

强化洗手、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穿隔离衣等基本防护措施,尤其是助产士。临床护士要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习惯,适时注射疫苗。另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也可增强免疫力,防止病原侵入。

3.2.4强化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规程,完善防护措施

在我院现已设立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以加强针刺伤的统计与管理。因产科护理人员暴露后的心理压力及精神负担是任何药物也解决不了的,所以做好职业防护人人有责,需要互相提醒监督,提升自我素质,强化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损伤发生,并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操作,是避免护理工作中职业危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2]董建.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新进展.当代护士,2012,6中旬刊.8-9.

[3]曹伟新,李尔之,主编.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4-185.

[4]艾冬云,黄烨,赖小全.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综合干预.护理学杂志,2012,27(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