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血常规检查影响因素分析

张轲李小毓

张轲李小毓(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4113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87-02

【摘要】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各级医疗单位己基本普及全自动或半自动血球计数仪,每次检查只需用0.1mL的抗凝血,只要用30s或1min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各项结果,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也是检验科最基本的检验项目,因此其结果的准确性既是对患者诊疗的基本依据,也是检验科检验质量的一个重要反映。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它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重要信息。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分析如下。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因素

1血常规检查的方法及作用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稀释及静脉血检查,由电脑打印结果,所以称为血常规。它的作用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2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

2.1人为因素

2.1.1标本的采集

静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采血法是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的两种方法。据资料表明,与静脉采血法相比,手指末梢血的可重复性以及准确性都比较差,并且血小板计数也会明显偏低,白细胞训数也会明显偏高,因此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为宜。采集合格的静脉血标本应注意(1)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导致溶血;(2)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3)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

2.1.2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

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措施,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采集标本后的5min以内或者是30min至8h之间检测,可以使检测结果达到最佳状态。EDTA抗凝的末梢血应该在15min以后再进行检测。

2.2生理因素

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抗生素类药物可使白细胞减低。血液采集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的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的检测结果增加约10%。运动、疼痛、极度恐慌、应激、妊娠、酷热,严寒,日间变化等常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一日之内白细胞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一倍。另外,吸烟者白细胞总数平均较非吸烟者高30%。感情冲动,兴奋,恐慌,寒冷刺激,高山居民登山运动员,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增高。女性月经期,妊娠中后期,老人等可出现生理性贫血。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一般午后略高于早晨,运动和饱餐后暂时升高。女性月经前较低,经后逐渐上升。

2.3试剂因素

血常规检验时,选用原装配套的试剂为最佳,首先应该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不是在有效期内,然后进行11次连续的标准物的测定,第l次检测的数据不用,然后记录从第2次到第11次检测的结果,计算出他们的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以及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结果,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另外,也可使白细胞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2.4仪器因素

血细胞分析仪只能用仪器配套的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一些血细胞分析仪无配套的校准物,这种情况下,实验室只能使用经二级标准血液分析仪或规范操作的监测系统定值的新鲜血作为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有数台分析仪的需先对其中的一台进行校准后,在用新鲜的全血对其他几台进行校准。至少半年校准一次。实验室有数台血细胞分析仪的,为了保证不同仪器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需对每台仪器进行室内质控、仪器校准等,以保证检测质量,此外,还需定期用新鲜血标本在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结果比对。

3结论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就要在检验的每一步中按照操作规程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除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有疑问的要寻找原因,及时纠正潜在的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从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马双双,王红艳,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重庆医学2006,35(18):1694-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