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唱与声乐教学语言修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浅谈演唱与声乐教学语言修养

郭丽君

摘要:从演唱的艺术修养、声乐教学语音的修养阐述其演与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演唱、声乐教学语音;修养演唱,顾名思义,是先有演后有唱,这就传递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表演的重要性,只有在演与唱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的艺术积累与沉淀中,展露出更为高雅的最高境界——演唱的艺术修养。

修养一:演唱的艺术修养

我国著名声乐大师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曾这样总结了做为一名好歌唱演员的艺术层次与修养的七个字:“声、情、字、悟、表、养、相”,而每个字里面说道很多,也代表着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声,是指声音条件,这是首要的,情,就是作为一个演唱者,你如何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字,唱歌有字,所以要把字咬准了,悟就是唱什么像什么,感觉悟性就在里面,表,就是指学生的表演能力,养就是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相,当然就是指长相,会唱歌的人也许会弥补长相的不足,但是形象好的人相对来说会有很大的优势。

就歌唱艺术,我国又一声乐大师沈湘老前辈曾这样说过,歌唱艺术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身唱”往“心里唱”,哪儿都应该是积极的,哪里也不应该僵,要是这紧一下,那松一下,这鼓起来,那儿凹进去,事可就难办了,歌唱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方法越简单、越容易,也就越好,可是人们往往的把它复杂化了,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气息吸得均匀、深沉,就要掌握吸气时要“快、多、深”的自然吸气,有些同学曾在不同的地方学到不同的方法,不是手捂着肚子,就是往下坐的动作很机械、很复杂,那样会给学生带来太多的心理负担和不良的习惯,当学生歌唱时,发声技巧和自然状态固然重要,可是“语言”也是极其重要的,每个字咬出来都要研究,都要漂亮,而且,唱到高音时,是绝对的技巧,而不是力气活儿。

一个好的声音(指嗓音)近处听不显大,远处听不显小,有的人唱歌时,在台上听声音很大,可台下观众听来却不是很大,原因是气息掌握的技巧还不过硬,针对一个好的演唱者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和艺德修养,既要有思想,又要有感悟,会表达感情,要有一定的表演功底,演唱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艺术道德,才是走上成功道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修养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感情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艺术的魅力取决于情感,表达的深度,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要以情带动气、字、声、腔,所谓:“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也是以情作为声的展现基础的,常言道:“感人先感己”,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动容,说的就是情和感的最佳体现。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许多著名歌唱家在处理唱曲时都是以一丝不苟的精神去细心体会,琢磨歌词内容思想感情的深刻含义,用心去感悟,冷漠的心灵是燃不起情感烈焰的,没有心灵的投入,就不可能有情的流露,想要掌握好一部作品,只有先让自己心灵感动,用情和声,忘我地展现剧中的角色。

当拿到一首歌曲时,首先读歌词,反复读,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通过内心视像,让自己处在歌词所描述的规定情境之中,设身处地的体会越深,感情就自然而然会生成,在这种状态下,再去仔细地反复读谱,反复哼唱,体味曲作者对词作者的情感体现,然后,你再以“歌中人”的身份情感去做独具匠心的再度创作,对字词韵的喷弹揉挑,对声音的起伏收放,对节奏的快慢断连,和句中的滑音、倚音、顿音及歌曲的高潮、收尾等歌唱技巧进行艺术处理,充分表达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一过程说明:“情是感的根感是情的果,只有这样动情地对歌曲精雕细刻,才能获得声情并茂的表演最佳效果。”

修养三:声乐表演的体现

声乐表演的体现,即要求声音的纯美与表演相协调统一,才能更好地完成一部好的作品。

为使不同技艺互相融合,在艺术上达到和谐统一,声乐表演要改变各种技艺原有的属性,以适应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作品情节故事的需要,赋予以戏剧性的素质,无论是舞蹈艺术,还是声乐艺术,都不过是剧情的一部分,因此,表演和演唱都有其共有的音乐性、舞蹈性、节奏性、戏剧性。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体现出高修养和高品质,都离不开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表演态度和文学水平与艺术文化的积累和实践。

下面再谈声乐教学语音的修养

(1)精炼准确是教师语言修养的最终体现

教学语言表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师之传道授业解惑,必借助于语言,就声乐教学而言,它不像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因此,语言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声乐教学语言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科学发声技巧的重要渠道,并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效果和学生专业的发展,因此,声乐教学语言的修养,很值得声乐教师的研究与探索,从而对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和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科学,它要求歌唱者以自己身体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对于歌唱者而言,学会使用和调整自身“乐器”是提高歌唱水平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使用专业知识,使教学语言表达的精炼准确、言简意赅,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精炼准确是教师语言修养的最终体现。

(2)形象启发、暗示与引导是教师语言修养的最终升华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声乐教学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这样就容易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语言的形象化是建立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艺术基础上,使学生更容易吸收和受益。

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基础,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由此可见,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但要想掌握好这种无形的方法,单靠一些理论知识,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感觉来模仿掌握,初学声乐的学生,气息不均匀、吸气浅,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让学生用闻花的动作,像打哈欠一样,这样去感觉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当学生按照这种形象化的比喻去找感觉,就比较容易做到气息均匀,声音连贯,因此,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和启发性,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声音的最佳科学效果。

其次,在声乐教学中,使用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与引导,是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手法,语言暗示与引导具有一定的激励性,比如:教师看到学生的歌唱技术有进步时,不管进步是大是小,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誉、表扬和激励,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又如:在歌唱训练时,经常会说“吸着唱”这样,气息就会很到位,口腔位置也是很规范,有学生在训练上鄂打开时,一直做不到位,上口盖不积极,此时,老师用一句贴近生活的动作来引导,“用前打喷嚏后打哈欠”的方法找打开的感觉就很容易,要想使上口盖做到积极的配合,形象的语意,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象生活,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掌握了一直难以解决的上口盖打开不积极的问题。

总之,演唱与声乐教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演唱,最重要的表现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乐教学语言最重要的表现为精炼准确与形象启发,二者互为融合,从而使演唱和教学语言的修养更上层楼,在今后的演唱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使艺术之花越发芬芳、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