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不认可爱国主义影片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对学生不认可爱国主义影片的思考

逯新启

逯新启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

国庆期间,高三许多学生在校自修课程,为了调节每日的学习情趣,克服枯燥、疲乏现象,在下午两节课时,我组织了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电影的活动。第一次是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效果很好,学生情绪反响强烈。第二次,我精心准备了陈道明主演的《我的1919》。不料,我到教室宣布观看此影片的消息时,学生竟然哗然一片,有许多学生喊叫着“看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我格外愕然,不加理会,开始了放映活动。不久,学生的情绪低落下来……

我再无法平静下来,怅然若失,学生怎么啦?《山楂树之恋》虽然在全国掀起了轰动效应,剧情毕竟属于爱情片,不适宜于当今的高中校园。而《我的1919》还是个不错的片子,也正好与学生熟知的五四运动史实相关。陈道明主演的“顾维钧”形象,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我陷入了深思……后来找了许多学生谈话,得到了他们不喜欢爱国主义影片的原因。

一学生不喜欢爱国主义影片的原因

第一,爱国主义影片反映的事件距离现实太久远,学生情感上无法产生心灵亲近的共鸣。

第二,影片塑造的人物与剧情过于形式主义说教,宣扬的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偏离当今现代化的时代主旨,与青少年思想存在着隔阂,学生无法理解与沟通。

第三,导演制作水平低劣,演员演技矫揉造作,缺乏真实情感,人文主义精神贫乏。

第四,影片折射的理念僵化,追求的主旨太高调,隐蕴效果不明晰;又故意“插科打诨”一些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不伦不类。

第五,剧情一开始使学生心旌荡漾,思绪沉重,但仅是暂时的“感动”效应,看过后学生再也品味不出新鲜的感觉。

第六,个别影片情节的虚构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败笔繁多,学生也能洞察出众多瑕疵,学生直觉不愿意被轻易“哄骗”。

第七,个别影片的意境美疲乏、趣味性缺乏,使学生审美疲劳。看过之后,简直在受罪,穷折腾。等等。

理性分析,学生的见解稚嫩较多,但也不乏合理之处。毕竟现在的高中生主体都是90后的,受现代化信息与网络媒体、多元文化的熏陶,其欣赏电影的心境与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已大相径庭。青春偶像剧、幽默喜剧、纯真爱情剧,可能在今天青少年学子们的心目中,占有广泛市场。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爱国主义影片的神圣高地,已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坚定信念。

二对学生不认可爱国主义影片的思考

遥想当年,电影《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经典,成为当初我们为学生时津津乐道的厚爱,并影响了我们的心灵与成长,至今仍难以忘怀。这虽与那个年代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关,但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学生对爱国主义影片不再感兴趣,是否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第一,我们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过于形式化、简单化、粗糙化、理论化。往往空洞说教较多,远离了学生认知与心灵接受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现实情感生活的需求,致使打不动学生的心坎,学生不买账。

第二,受高考升学体制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广大地区得到了有效地落实,但应试教育体制窠臼的作祟作用不是一下子消除的。致使我们对学生熏陶的人文精神与培养的科学方法,还未达到精实境界。自然,学生对爱国主义影片存在着误区认识较多。

第三,当今的校园生活与文化,时时刻刻受到社会不良文化与现象的侵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扭曲较多。当今荧视文化的兴盛、网路文化的流行、追星现象的炒作、“低俗、庸俗、媚俗”文化的捧哏,自然使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对爱国主义影片的钟情势必锐减。

第四,现在我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心灵呵护缺乏严谨、缜密、科学、理智地研究与认知。动辄以成年人、过来人的思维标签,臆想裁断学生的思想与所求、所需。对于学生认知的爱国主义影片的尺寸、广度缺乏科学的驾驭、分析与探究。

第五,当今的影视圈、娱乐界、文艺创作圈,热衷于功利主义尘嚣,过度追求影视商业利润的猎涉,很少到校园生活体验真情。故真正反映学生需求的影片太少,精品佳作不见。中小学生可谓是导演、制作、演员漠视的一个群体。

总之,当今学生不认可爱国主义影片,是一个民族悲哀之事。愿真正关心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仁人志士能明察大义,理性地反思与探究!

〔责任编辑: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