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影像学诊断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影像学诊断与分析

郭玉芳王庆兵杜红升

郭玉芳王庆兵杜红升(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河南洛阳471002)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075-02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15例OPLL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OPLL的认识,减少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15例OPLL均行X线和CT、MRI检查,其中CT增加多平面重建,分析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论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相结合,能够准确评价OPLL的各种征象,对OPLL作出正确、及时的诊断,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X线CTMRIOPLL诊断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2ment,OPLL)为脊柱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组织形成,是颈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之一。当发生骨化增厚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及检查资料全面的15例OPLL病例,现进行MRI及CT影像分析,评价CT、MRI在OPLL的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5~2009年1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MRI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3个月至13年,平均2年。临床表现:颈部疼痛不适14例,颈部活动受限13例,手指麻木感8例,手指触电感7例,两下肢无力或走路不稳5例。所有病例均结合临床资料作出诊断,10例经手术治疗并证实。

1.2检查方法CT使用PhilipsBrilliance64排CT机及MX8000双排CT机扫描机,层厚、层距3mm。MRI使用东软0.35T低场强磁共振机,层厚4mm,层距5mm,常规行自旋回波(SE)T1WI(TR350~500ms,TE10ms)和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5000ms,TE90ms),矢状位T1WI、T2WI,横断位T2WI检查。所有患者均常规摄颈椎正侧位和双斜位片,可疑病例同时进行CT及MRI检查。

2结果

2.1部位15例OPLL累及C2~7的不同水平,其中C21例、C33例、C49例、C511例、C66例、C72例。按Hirba2yashi[1]分型:连续型6例,节段型2例,局灶型3例,混合型4例。

2.2OPLL的CT表现椎体后缘的高密度骨化影,向后突入椎管内,骨化的后纵韧带呈半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横条形等多种形态,轴位像可见特征性“颠倒的T形”形态(图1),矢状位重建,椎体后缘可见连续的后纵韧带骨化(图2)。骨化的后纵韧带厚度在2~7mm之间,平均417mm,9例见脊髓受压变形。

2.3OPLL的MRI表现矢状位表现为椎体后缘与蛛网膜下腔间的纵行条状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图3);横轴位表现为椎体后方可见特征性“颠倒的T形”形态(图4),骨化的后纵韧带与椎体间有线状长T2信号分隔。OPLL的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者9例;低信号内有少许高或等信号者3例;T2WI呈低信号者11例;低信号内有局限性等信号者1例;脊髓受压变形11例,其中5例T2WI脊髓内不同程度条片状的高信号。

①②③④

图①②,CT轴位及矢状位重建,轴位骨化的后纵韧带呈特征性“颠倒的T形”,矢状位重建椎体后缘可见连续后纵韧带骨化,向后突入椎管,椎管狭窄;图③④,MRI轴位及矢状位,椎体后缘可见连续后纵韧带骨化,呈低信号,椎管受压狭窄,轴位骨化的后纵韧带也呈特征性“颠倒的T形”。

2.4其他伴随病变伴有椎间盘突出者10例,占66.7%;椎间盘变性者13例,占86.7%;椎板骨质增生及小关节突肥大者5例,占33.3%;黄韧带肥厚者3例,占20%。

2.5对比分析MRI检查15例OPLL中有6例伴脊髓受压水肿,MRI显示为T2WI脊髓内呈条片状高信号;CT检查15例OPLL中有9例显示脊髓受压变形,未能显示脊髓内密度改变。CT显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呈一致的高密度影,MRI显示骨化的后纵韧带可呈多种信号改变,以T1WI、T2WI低信号多见。

3讨论

3.1相关解剖、病因、病理颈后纵韧带起源于C2,沿着椎体后缘下行至骶管,分深浅两层,浅层为一坚韧韧带,跨越3~4椎体,深层呈齿状,它连接相邻2个椎体,它们通过Sharpey氏纤维(穿通纤维)牢固地固定于椎体边缘的骨内[2]。颈椎后纵韧带承担着颈椎的张力载荷,有防止椎间盘后突出和限制脊柱过度前曲的作用,对颈椎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OPLL最早由Tsukimoto在1960年首先报道,此后陆续见有报道,本病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OPLL的发生与全身内分泌因素(如:糖尿病、钙代谢紊乱、生长激素及其他内分泌障碍)、颈椎局部创伤、感染因素密切相关。在合并颈椎不稳的时候,后纵韧带会发生反复的慢性轻微损伤,从而导致局部反应性和再整合性的组织变化,最终形成骨化[3]。发病骨化的后纵韧带向后突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形成对脊膜、脊髓、脊神经和营养血管的压迫和刺激,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症状及神经根刺激症状。

3.2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不明显,轻微的颈部疼痛不易引起重视,病情逐渐发展可导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血管)则出现四肢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双手酸麻胀痛,手指活动不灵,进而出现双上肢和双下肢乏力,手和前臀肌肉萎缩,四肢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严重者双手不能持物,四肢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并伴有排尿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可呈传导束型、神经根型或节段型;部分患者可无感觉障碍,其临床表现可酷似运动神经元疾病,值得警惕。因颈椎病亦可产生上述症状和体征,因此仅根据临床表现很难鉴别颈椎病与OPLL。22%的OPLL可以发展为进展性、痉挛性局部麻痹,可导致瘫痪,须行后方减压(椎板切除术或椎板成形术)[4]。

3.3影像表现根据X线侧位片和(或)CT矢状位重建片所提示的后纵韧带骨化[5]不同的形式,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①连续型:骨化阴影呈跨越数个椎体的条索状,在椎间盘部位阴影的前方略凹陷,其后方稍隆突;此型好发于上颈段。②间断型:骨化阴影不连贯,在椎间盘部呈中断现象。③混合型:骨化阴影呈连续型或间断型,断续交界部呈节段性不稳和代偿性活动增加,是导致该部位椎间盘突出、引起脊髓受压的重要原因。④孤立型:亦称局灶型,此型少见,以下颈段相当于椎间盘部位的局限性骨化为特点,因此型骨化韧带多向后隆突,故容易造成脊髓受压。

多排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较好的显示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可以直观显示伴有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肥大、椎板增厚的程度,进而判断椎管的狭窄程度等。特别是MPR及VR重建技术的应用,能清晰显示OPLL的范围、厚度、形状,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包括节段型的后纵韧带骨化,同时三维重建还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有助于理解骨化的复杂性[5]。

随着MRI的普及,MRI在后纵韧带骨化诊断中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优势:①多方位成像可较大范围地显示多节段分布的病灶,能准确显示病灶范围;②根据硬膜囊和脊髓有无受压改变可准确地判断椎管狭窄的程度;③能清晰显示脊髓的病理改变如骨髓水肿、脱髓鞘、脊髓软化坏死、空腔形成等;④MRI信号强度可以反映OPLL的病理改变。后纵韧带由于慢性劳损、创伤、炎症等因素的作用,逐渐发生肿胀、硬化、钙化和骨化,MRI信号表现可不均匀。T1WI像上低信号内的等或高信号区,可能与骨化的韧带膜内成骨区含骨髓组织或脂肪浸润有关;T2WI像上低信号灶内的等信号,可能与韧带损伤导致的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和弹力纤维组织间粘液性变有关[6]。

3.4鉴别诊断脊柱退行性骨关节病,很少能连续累及4个或更多椎体,限于椎间隙的附近,比OPLL具有更为明确的小关节和椎间盘退变,缺乏特征性“颠倒的T形”OPLL形态。

CT和MRI检查对OPLL的诊断各有优势。CT能明确显示OPLL病灶的大小及椎管的狭窄程度、骨质改变,MRI能准确显示韧带的信号变化及相应骨髓水肿,两者相结合,优势互补,有助于OPLL的诊断,对指导手术并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HirabayashiK,WatanabeK,WakanoK,etal.1Expansiveopendoorlaminoplastyforcervicalspinalstenoticmyelopathy[J].Spine,1983,7:693-6991.

[2]刘印斗,刘洁民,李宏吉.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基础[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10:620-6221.

[3]MatsunagaS,SahouT,TaketomiE,etal.1Clinicalcourseofpatientswith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aminimum10-yearcohortstudy[J].Neurosurg,2004,3:245-2481.

[4]脊柱百例疾病影像诊断精粹,作者:(美)布朗特等著,杜湘珂主译.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ISBN:9787810716093.

[5]赖志军,贾宁阳,倪斌.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4:323-3241.

[6]秦东京,马爱武,张培功,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MRI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2:135-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