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彭金

深圳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统筹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旨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乡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发展,对乡村建设意义重大重大。本文主要从美丽乡村规划的背景出发,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村镇产业、农村风貌四方面来阐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乡统筹;生态环境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遵循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这就客观上要求城乡发展要注重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了实现绿色化发展,必须要始终以环境保护为宗旨,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让转型发展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祉。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恰逢其时,势在必行。

1美丽乡村规划发展的背景

经济新常态下,伴随城乡统筹理念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稳步发展阶段,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减小城乡差距,科学而又合理地配置城乡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全国有六百多个城市,广大地区仍然是农村,村庄有两百多万个,所以搞好乡村的规划建设对于全国的城乡建设是一项重大任务,现阶段很多地区乡村规划建设没有合理可行的乡村、村镇规划可依据,从而导致村民乱建设、浪费土地、不注意环境卫生、发展无序,因此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引领作用,规划编制单位要提高乡村规划的实用性与可实施性,大幅提高村镇规划的覆盖率,改善广大农村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2城乡统筹下的美丽乡村规划宗旨

(1)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一方面要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也要统筹城乡的生态资源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保护体系下,城乡规划人员要变被动为主动,从传统对自然环境的被动治理,转变为创新型发展方式,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打下牢固基础。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乡村抗震、抗洪能力弱的现状;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乡村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变化,研究人员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过去针对乡村发展问题,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通常只放在农业产量这单一方面。现如今研究人员更多从多元化角度来思考乡村经济的发展前景。例如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土地责任制度改革等。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有了创新,实现民主管理、保护乡村环境。促进生产发展、提倡共同富裕成为了乡村发展的主题。

3城乡统筹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方法

3.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增加活动场所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体系,为村民创建符合乡村规划的活动场所。目前我国农村仍然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的生活娱乐问题严重制约了乡镇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村镇要建立村委会开会、办公的场所,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还可以为村民规划设计林间小公园或小广场、人们娱乐休闲的健身场,通过布置一些体育健身设施、搭建小舞台,让儿童玩耍打闹,老人打牌、下棋、唱戏。另一方面,几个村庄之间可以通过协商,共同创办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为村民提供便利。为了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向城市生活靠拢,还应该完善环卫、网络、通信、天然气、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

3.2发展村镇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根据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各地可以自主种植特色农产品,由于大多数村镇还保有小农经济的习惯,可以发展我国传统的手工业,促进村镇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具有旅游资源的村镇,可以将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村民收入。要想加快乡村产业的发展进程,各乡村需要挖掘内部优势和潜力,发展小型兼并企业及大中型规模的联合企业,增强乡村农业的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多层次就业率的提高。还可以用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上,以解决土地的使用问题以及规划问题,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空间。

3.3农村风貌的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农村的田园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给予村镇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当地地形地貌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开班地方产业,在建筑风格与习俗方面要以当地的地方特色为主,将乡村美的主题发展到极致。在生产与管理、乡村景观、交通组织、村落设计、民居的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要遵循现代化的乡村规划设计理念,一方面不能破坏乡村传统风貌,另一方面又要展现当地生活特色,并运用现代化理念加以改进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生活的生产效率,使农村生活变得舒适便利。

3.4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注重环境保护

优化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证,这就客观上要求对垃圾收集站、中转站,加强排放废水污水、公厕、居民区、乡村道路、田间等的进行合理设置、综合治理,最大程度上实现居民环境的改善。发展景观农业,打造河流沿线、公路沿线以及村庄主入口的绿色景观,从而提高居民区的绿化率,并将淳朴自然乡村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使村民的生活模式得到优化更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让村民生活在健康、环保的生态环境中。

3.5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一些人往往会忽视村民的真正需求和想法,认为乡村规划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就导致很多规划设计理念无法实现。在国外的乡村规划中,农民在村镇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对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韩国政府提倡的新村运动,通过确立村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有村民自行来开展新村运动,极大提高了建设的有效性。相比于国外,我国还是采用依靠外界力量来对现有的乡村规划进行研究,由于研究人员缺乏对乡村内部的认识和理解,导致乡村的发展规律被破坏。其结果是会出现生产环节无法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的房屋买不起等现实问题,引发民怨沸腾。所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该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前提,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规划设计的发展目标。

3.6优先保护生态功能区

假如将村镇比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田野、农作物、家畜、村民、水资源等共同构成一个彼此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能量与物质的传递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乡村中,水资源和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因子,是植被生长必不可少的养分,植物只有通过土壤和水的双重作用,才能获取太阳能,并通过食物链使得能量得以传递。所以,每个村庄中都有一些基于土地和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先保护这些生态功能区,才能使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得以实现。

4结束语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首先要对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创新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树立乡村建设决策先行的乡村规划。参与建设的各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编制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的美丽乡村规划,优化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空间可持续化,为合理高效的乡村发展建设格局打下基础,合理科学地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孝德---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2003

[2]陈秋红---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2009

[3]葛丹东---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