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通脉胶囊胸痹热毒痰瘀型患者的新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解毒通脉胶囊胸痹热毒痰瘀型患者的新选择

王琼张翠英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解毒通脉胶囊作为一种中药新复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临床数十年经验,以热毒痰瘀,不通则痛为治疗基础而研制,其组方特点诠释了热毒痰瘀型胸痹的病机与治疗大法,具清热解毒、祛痰化瘀、宣痹通脉等作用,开辟了胸痹治疗新途径,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组方成份,现代药理研究,循证依据等方面做以简要说明。

关键词:解毒通脉胶囊;胸痹;热毒痰瘀

胸痹心痛理论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与晋唐,成熟于明清,其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科极为常见多发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1】,据不完全统计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中,60%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2】。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胸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增加,现已跃居为人口死亡率之首位【3】。因此加大对胸痹治疗的临床研究刻不容缓,解毒通脉胶囊是陕西中医学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翠英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临床数十年的探索,研制出的复方中药制剂,为人类健康服务。

1.理论基础、组方、成份研究

1.1以热毒痰瘀,不通则痛为基础确立治法方药

早在《素问•痹论》中就有“心痹痛者,亦有顽痰死血”的论述。张翠英主任医师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热毒内蕴、闭阻心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圣济总录》的“毒损心络”说【4】。近年来丁书文教授【5】率先提出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解毒通脉胶囊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临床数十年的经验,以热毒痰瘀,不通则痛为治疗基础而研制,其组方特点诠释了热毒痰瘀型胸痹的病机与治疗大法,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化瘀、宣痹通脉等作用,开辟了胸痹治疗的新途径。

1.2组方分析及活性成份研究

解毒通脉胶囊的组成是:黄连10g、莲子心8g、全瓜萎10g、半夏10g、莱菔子8g、丹参10g、三七6g、赤芍10g,方中以清热解毒,化痰燥湿的黄连为主药,《本草正义》晕:“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丹参始载于《神龙本草经》被列为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清心除烦之上品;三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全瓜萎清热涤痰,宽胸散结;莱菔子降气化痰,消食除胀;半夏化痰宣痹,赤芍祛瘀通脉,皆为辅药。虽主辅二类,但味少力专,以挫热毒痰瘀互结标急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的主要成分为黄连素,可使豚鼠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APD)增宽,有效不应期(ERP)延长,有利于打断折返环或使之不易形成【6】,丹参具有强心,扩冠,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供血,保护心肌等作用【7】。三七的有效成份是三七皂苷,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解毒通脉胶囊活性部位化合成份的分离和认定为提供该复方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阐明该复方制剂中部分药效物质基础,该药具多种有效成份是其多途径多靶点治疗热毒痰瘀型胸痹作用的基础,对于热毒痰瘀型胸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2.循证依据

2.1临床疗效观察与安全性评估

胸痹热毒痰瘀证临床多表现为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心烦,痰稠色黄,大便干,舌质暗红或紫,或有瘀斑,苔黄腻或滑,脉滑或涩,解毒通脉胶囊对此症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未见不良反应。根据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8】和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9】,选取我院2013-2014年期间的90例住院病人,按2:1随机分为解毒通脉胶囊治疗组和通心络胶囊对照组【10】,结果发现前者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缓解心绞痛程度,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2.2与西药联合治疗的效果

选取我院2013年至2014年期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80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早搏次数大于3次/分,随机分为治疗组解毒通脉胶囊联合美西律,对照组单服美西律,结果表明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解毒通脉胶囊联合消心痛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明显提高疗效,不良反应较少。

3.小结

综上所述,解毒通脉胶囊具有多种有效成份,其多途径多靶点标本兼治,治疗热毒痰瘀型胸痹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开辟了胸痹治疗的新途径。然胸痹是多因素交互长期作用的结果,其机制相当复杂,该药作为治疗热毒痰瘀型胸痹的中药复方,其有效物质基础及临床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邱少波,王进.浅谈胸痹的病因病机[J].国医论坛,2007,22(1):13.

[2]赵莲,等.心血管病学进展[J],2005,26(2):194.

[3]马家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7.

[4]郭艳.毒损心络与缺血性心脏病[J].中医杂志,2002.43(11):8053.

[5]丁书文,李晓,李运伦.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J].中国药学学报,2004,19(10):592.

[6]余园媛,王伯初,彭亮,等.炙黄连的药理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107.

[7]王相海,范守成.黄连素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荟萃1994,9(10):45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41-45.

[9]徐东明,金晔,徐伟平,等.红花注射液治疗稳定性心绞痛[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13.

[10]张翠英,吉锋.解毒通脉胶囊治疗UA热毒痰瘀型临床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7.

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研课题(200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