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80例临床观察

/ 2

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80例临床观察

王向群

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80例临床观察

王向群(鹤岗市惠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1)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5-0025-02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临床观察

糖尿病足(diabeticfoot,D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累及血管、神经、肌腱、骨骼的病变,常因足部感染和坏疽导致截肢致残,甚至死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病人约5000万,每年还以120万人的数目递增。糖尿病足住院患者占住院糖尿病患者人数的20%,其中有50%~70%需要手术治疗,我院1996~2008年共收治80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0例均符合WHO组织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男42例,女38例。年龄38~69岁,病程0.5~17年,并发视网膜病变44例,糖尿病肾病24例。诱发糖尿病足因素:糖尿病足大疱后感染20例(25%),手术切口不愈合8例(10%),鞋子不适合16例(20%),脚癣感染4例(5%),局部外敷药过敏继发感染8例(10%),原因不明24例(30%)。病变部位:下肢8例,足背20例,外髁12例,足底12例,病变由趾累及足28例。

1.2实验室检查血糖:12.2~26.8mmol/L;尿糖(0~++++),尿蛋白阳性14例,BUN、Cr、K+、均在正常范围内。

1.3入院前糖尿病治疗情况64例应用口服降糖药,16例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1.4治疗方法

1.4.1首先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及心理治疗使患者改善情绪反应、控制血糖与尿糖、努力使患者严格遵循复杂的医疗计划。

1.4.2糖尿病饮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食谱,合理搭配三餐的营养比例,这是治疗糖尿病的前提和基础。

1.4.3胰岛素替代疗法根据检测患者及尿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随着足部病灶好转、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以免低血糖的发生,血糖控制在6~8mmol/L。

1.5药物治疗

1.5.1前列腺素E1能扩张病变部位小动脉、微动脉、增加缺血区域血液供应,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地改善微循环。

1.5.2a-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压丁定、丁咯地尔等主要扩张小动脉,对于痉挛的血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足患者。

1.5.3己酮可可碱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甲基黄嘌呤衍生物,有扩张周围血管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足患者的血管狭窄。

1.5.4中药制剂川芎嗪、红花注射液、复方丹参、疏血通等中药制剂对糖尿病足均有一定疗效,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效果。

1.5.5抗血小板聚集药研究发现,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粘滞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给予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西洛他唑、噻氯匹定药物治疗。

1.5.6低分子肝素可用于糖尿病足下肢血栓病变。

1.5.7水蛭素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强有力的凝血酶抑制剂。

1.5.8溶栓剂尿激酶、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均可用于糖尿病足动脉血栓的治疗。

1.5.9抗氧化剂防止血栓形成常用普罗布考、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1.5.10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血管再生技术为糖尿病足患者带来新希望。

1.5.11血管内超声消融技术应用超声波在血管内直接消融血栓和动脉硬化斑块,对糖尿病所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1.6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的治疗

1.6.1药物治疗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B族维生素可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末梢神经病变。

1.6.2干细胞移植可治疗糖尿病足的神经病变。

1.6.3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为细胞提供能量。

1.6.4神经生长因子加快神经损伤的修复。

1.6.5胰激酶原酶改善微循环纠正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状态,使神经末梢功能恢复。

1.6.6局部外科治疗积极进行局部病灶外科清创处理,同时局部拍X线片,注意有无骨骼受累及骨髓炎的发生。应每天换药一次,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清洗去脓性分泌物,用先锋必注射液0.5g或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加普通胰岛素8U,加生理盐水20ml,混匀后局部湿敷。

2结果

治愈32例,占40%;好转16例,占20%;截肢28例,占35%(其中术后死亡4例);截趾4例,占5%。出院时血糖控制水平平均值为8.8mmol/L。

3讨论

糖尿病足是由缺血、神经病变、感染而引起。(1)缺血:由于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致使血管狭窄或阻塞。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引起足部缺血,特别是足趾,加上小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使足趾血压下降到全身血压的一半或更低。患者常于夜间熟睡时因足趾疼痛起床,且需行走几步才能缓解。在某些需要迅速增加血循环的情况下(如外伤、感染、过冷及过热等)血流不能相应增加,可引起坏疽,尤以足趾为甚;(2)神经病变:由于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肢端缺血,致使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变性;(3)感染:是糖尿病足的继发因素,神经病变及缺血容易引起局部创伤,继发严重感染。在轻微的创伤如足底的压疮,趾甲修剪得过短,足癣治疗不当均可引起继发感染。在足底压力负荷部位皮肤及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均可增厚,一旦足跟部有了感染,易迅速向四周扩散,韧带创伤可使感染扩散,引起跖骨骨髓炎;(4)诱发因素:受压、皮肤水泡、动脉血栓、局部不

洁、外伤、鸡眼、烫伤等。糖尿病足90%发生在受压最大的部位。

本组80例糖尿病足患者,有以下特点:

(1)发病年龄大,平均发病年龄为55.5岁,以60~70岁更为多见,多见于2型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常伴有其它脏器损害;(2)发病机率与糖尿病程度无关,有时是糖尿病的最初临床表现,因而对每一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均应作糖尿病的诊断检查;(3)本组截肢28例,24例发生在负重部位,表现为湿性坏疽。其中20例病程在1年以内,8例病程在10年以上。虽然经过积极综合治疗,但是疗效欠佳,最终截肢。截肢与否取决于血管病变外,还取决于局部感染程度及控制效果;(4)糖尿病足患者必须有效地控制血糖,高血糖有利于某些细菌生长繁殖,因而易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1]许樟荣,敬华,译.人民军医出版社,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M〕.2003:6.

[2]杨晓凤.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1):1667-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