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范式与中西哲学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哲学思维范式与中西哲学比较

王鹏

◎王鹏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48-01

摘要:库恩的范式概念的提出不仅颠覆了传统科学哲学,而且对哲学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每一具有重大历史转折的思想创造无一不是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根据库恩的范式学说,不同范式之间没有通约性,范式之间的转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个范式中的概念的用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我国学界的哲学研究中,经常忽略范式之间的差异。常常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范式去解释不同哲学家的思想,造成一些误解。本文试图对哲学思维范式进行分析,并且说明不同范式间的比较研究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哲学思维范式;不可通约性;中西哲学比较

一、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库恩范式的研究颇多,但在这一概念上却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范式的概念最初是由库恩在其著作《哥白尼革命》一书中提出的,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作为核心概念来使用的。库恩并未给这一概念下严格、统一的定义。“据库恩后来的解释,范式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范式概念的提出影响巨大,不仅在科学哲学领域,甚至在诸多人文学领域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影响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国内学界往往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王南湜认为,近二十年来我们对范式的使用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意义上使用的。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比较普遍,大多数学者提到范式概念时,基本上都有是指“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第二种情况是在研究进路或侧重点意义上使用的。第三种情况是在笼统的研究风格之类意义上使用的。第四种情况是在以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意义上使用的。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一种情况所谓的范式,即“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库恩的范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库恩认为范式转变的实质是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他否认范式间的相容性,认为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不同的范式有各自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标准;各自使用不同的概念、术语;新旧范式的转换没有逻辑上的关联;不同的范式有各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二、

由于范式间的不可通约性,新范式的产生只能是一种突现。库恩认为范式的转变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整体的转变。新范式与旧范式相比,遵循一条全新的思路,面对着新的问题和解答标准。即使这些问题在旧的范式中存在,也是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考察。即使在新旧范式中用着同样的语言、概念,但概念的意义已完全不同。

比如客观性问题,在不同的思维范式下,客观性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黑格尔的《小逻辑》中,清楚地说明了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们对思想客观性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素朴的态度。这种态度没有意识到思想自身的矛盾,素朴地认为思想可以直接把握对象、认识真理。“一切初期的哲学,一切科学,基至一切日常生活和意识活动,都可以说是全凭此种信仰而生活下去。”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就持这种态度。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都把经验当作知识的唯一基础。它们不把经验的知识当作真理,而看成是对于现象的知识。在康德的批判哲学看来,“所谓客观性是指那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成份,亦即指思想范畴和本身或所谓先天的[成分]。”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比一下康德的批判哲学与素朴的形而上学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区别。素朴的形而上学直接地把握对象,没有考察理性自身,没有考察认识主体,认为客观性就是不依赖人的客观实在。而康德把世界二分为物自体与现象界。在康德看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我们的认识主体无法把握现象之外的知识。谈到客观性问题,只能在现象界,也即我们的认识能力之内考察。客观性,即在我们人类自身的主体性之中。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客观性就等同于“普遍必然性”。这当然是在批判哲学的思维范式中所讲的,那种素朴的,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在康德哲学中是不予考虑的。而黑格尔认为,“客观思想一词最能够表明真理”,“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东西的本质”。黑格尔的客观性是思想的客观性,是思想自由地规定自己。

以上可以看出,不同范式间的用语虽然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在不同的范式间几乎不能对话。只能解释在不同的范式下的意义如何的不同。用不同范式的用语去解释说明另一范式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三、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试图提出在比较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将对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体论”是比较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研究世界本源问题,也属于西方本体论范畴。但是西方的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学问,即英文的“ontology”。“存在”的英文是“being”,希腊文是“on”。在汉语中并没有“being”相应的词。“being”有中文的“存在”、“是”、“有”、“生成”等意思。而对于老子的“道”,我们目前还无法完全知晓其真正含义,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最重要的是存在论是从逻辑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本源,不是从时间的角度考察的。也就是说不是在一个哲学范式中思考问题的。所以用时间的维度来解释本体论问题,往往不能切中重点。

中西思维方式还有一重要区别。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世界,而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二分的。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把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理念世界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到达。中国人讲究眼见为实,西方人认为眼见为虚。中国人信仰宗教基本只靠信仰,而西方人信仰宗教大多靠理性。比如牛顿对上帝的信仰就是通过对物理学的终极思考而推论的结果。再比如数学,数字1、2、3等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纯粹的点、线、面也是无法用感官把握的。这些都是从现实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中国哲学认为数学规律只是现实世界的属性,而西方相当多的哲学家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事物世界的数学世界或是理念世界。柏拉图就把理念世界看作是事物世界的摹本。所以一个数学问题在中西哲学范式中就截然不同。在中国哲学范式中,数学只是算术,是工具。同样一个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就是一个丈量土地的方法,而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眼中,数则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中西哲学往往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是在不同的思维范式下进行的。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应首先确定中西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在同一思维范式中。如不在同一范式中,就容易出现各说各话,无法沟通的情况。中西哲学比较是一个重要而且非常深刻的研究课题。寻找中西哲学共同的思维范式,为中西融合找到切入点应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库恩.哥白尼革命[M]吴国盛,张东林,李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简介:王鹏,(1977-),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