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痰法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313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益气化痰法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313例临床观察

蔡晓静徐康凤姚萍利霞肖潇李秀声廖素芳秦心强

蔡晓静徐康凤姚萍利霞肖潇李秀声廖素芳秦心强

北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536000

作者简介:蔡晓静(1976-),女,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以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的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2011年度北海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北科合201109009);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专项课题(GZKZ1151)。【摘要】目的:从中医药治疗角度出发,观察益气化痰法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3例确诊为肺炎恢复期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56例和对照组157例。治疗组除继续原抗感染治疗方案外,辅以益气化痰法,予加味二陈汤加减。对照组除继续原抗感染治疗方案外,辅以西医对症治疗或除加味二陈汤外的中医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咳嗽、痰液、肺部听诊、胸部X线、食欲食量、精神、面色、出汗、舌象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尽管在入组时其年龄小于对照组和病情重于对照组,但经过加味六陈汤治疗后,其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入组时间与出院时间的间隔天数短于对照组04d(P<001);其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化痰法能有效改善肺炎恢复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缩短住院天数。

【关键词】益气化痰法;小儿肺炎;恢复期;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01-02

中医认为小儿肺炎恢复期主要病机是肺脾气虚、痰浊留滞[1-2];临床常见咳嗽不止、痰多、肺部罗音吸收缓慢、汗出、食欲不振等症状。西医对小儿肺炎恢复期除继续静滴抗生素外,尚无较好治疗方法,造成时间与经济上的损失,且易致抗菌药物的滥用。本课题根据小儿肺炎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的基本观点,提出对该病采用益气化痰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药益气健脾,杜绝生痰之根源;按照临床科研原则,共观察了313例确诊患儿,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肺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肺炎喘嗽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全部病例均为2011年10月~2013年3月北海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的住院患儿。

11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小儿肺炎;②经常规足量、足疗程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已趋好转,体温己恢复正常3d后,但遗有咳嗽不止、部听诊罗音不消、食欲减退及汗多等症状,或X线胸片检查存在肺部炎症吸收不全;③年龄6个月~12岁;④同意本次研究并能配合者。

12病例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脑、肾、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者;②患儿或其监护者不愿配合者。

13病例分组:共观察313例患儿,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156例和对照组157例。入组的313例中,男性200例,女性113例,年龄6~132月,均为非重症肺炎的小儿肺炎恢复期患儿。其中治疗组男性108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245±1832月,治疗前的主症平均积分1968±292,次症平均积分369±149;对照组男性92例,女性65例,平均年龄315±2469月,治疗前的主症平均积分1628±389,次症平均积分303±144。治疗组的年龄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病情重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性别无差异(P>005)。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并按患儿就诊时间顺序依次将符合纳入标标和不具备排除标准的患儿纳入治疗组或对照组,两组均3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①治疗组:继续原抗感染治疗方案,辅以益气化痰法,予加味二陈汤加减。(处方组成及加减:加味二陈汤组成:黄芪15g,白术10g,苍术4g,陈皮5g,法半夏5g,获苓10g,炙甘草3g,生姜3g,乌梅3g,桔梗6g,前胡6g。加减:痰多者加竹茹、浙贝母;咳嗽甚者加紫苏子、杏仁;自汗者加龙骨、牡砺、浮小麦;纳差者加焦山植、神曲;大便干结者加生地;大便溏薄者加白芍、鸡内金。)②对照组:继续原抗感染治疗方案,辅以西医对症治疗或除加味二陈汤外的中医治疗。

22观察方法:

221观察指标:①一般观察项目:生命体征、性别、年龄、本次是否重症肺炎。生命体征治疗前后各观察一次。②症状体征观察:咳嗽、痰液、面色、精神、食欲、出汗和舌象治疗前后各观察一次。X线胸片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

222评分标准:①主要症状和体征:咳嗽:无0分,偶作、每咳单声2分,阵作、每咳数声4分,频咳,每咳多声,引发呕吐,影响作息6分;痰液:无0分,喉中时有痰声、少痰2分,喉中痰嘶,痰黄4分,喉中痰吼,痰黄量多6分。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0分,呼吸音降低,或粗糙,或闻及中湿哆音2分,一侧肺部中、细湿哆音、和/或少许喘鸣4分,两侧肺部中、细湿哆音、和/或显著喘鸣6分。X线胸片:两肺野清晰0分,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2分,小点片状模糊阴影、局限在2叶以内4分,小点片状模糊阴影、3叶及以上6分。②次要症状和体征:面色:正常0分,潮红、少华1分,灰白2分;精神:正常0分,时而烦闹或神疲乏力1分,烦躁不宁或萎靡2分;食欲:正常0分,食量减少,食欲下降1分,拒进饮食2分;出汗:正常、微汗0,无汗或多汗1分;舌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0分,舌质红、紫等,舌苔黄、灰、腻等1分。

2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输入SPSS100软件包所建的数据库。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肺炎喘嗽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本次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主症积分减少≥90%;②显效:症状体征大多消失,主症积分减少≥67%,<90%;③有效:症状体征减轻,主症积分减少≥33%,<67%;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主症积分减少<33%。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患儿治疗后主、次症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主、次症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主、次症积分有差异(P<001),这说明尽管治疗前治疗组的病情重于对照组,但是经过加味二陈汤的治疗后,其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3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患儿的入组时间与出院时间的间隔天数是313±053d,对照组患儿的入组时间与出院时间的间隔天数是352±069d。两组患儿的入组时间与出院时间的间隔天数有差异(P<001),即治疗组患儿经过加味二陈汤的治疗后,能有效缩短住院天数约04d。

3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见表,两组患者的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的比较有差异性(P<001),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4讨论

肺炎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据统计,肺炎占我国儿科住院病例的1/4~1/2,每年约有3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此病。因此,肺炎被卫生部列为全国重点防治的儿科四病之一[3]。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炎迁延日久、正气耗伤、肺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痰湿内生。因此,小儿肺炎后期肺脾气虚、痰浊留滞为其主要病机;临床常见咳嗽不止、痰多、肺部哆音吸收缓慢、汗出、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机体处于疲乏虚弱状态,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本研究采用益气化痰法,并据临床经验自拟加味六陈汤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结果表明:治疗组尽管在入组时其年龄小于对照组和病情重于对照组,但经过加味六陈汤治疗后,其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入组时间与出院时间的间隔天数短于对照组04d(P<001);其治疗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1)。所以在小儿肺炎恢复期,通过中医药益气健脾,杜绝生痰之根源;运脾燥湿,可使已生之痰更快更彻底地消除。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综合疗效优势,能从根本上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缩短患儿肺炎愈合的时间,并减缓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并能极大地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减少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与因人制宜,在小儿肺炎恢复期的调治方面有独到之处,逐渐被广大医疗工作者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1版)[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03104

[2]焦珞珈,王孟清.小儿肺炎喘嗽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5):398400

[3]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