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牙周炎的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青少年牙周炎的防治

刘贤宝

刘贤宝(黑龙江省伊春市红星林业局职工医院153035)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牙周炎的治疗方法,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分析回顾患者患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研究治疗的临床疗效。结论该病尤应抓住早期诊断这一环节,在患者症状尚不明显时,早期诊治,往往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青少年牙周炎

青少年牙周炎(JP)是早发性牙周炎(EOP)中主要的一型。当前普遍认为EOP为多因素疾病。某些具有特殊致病毒力的细菌的感染是必要的致病因子,而宿主对细菌缺乏防御能力以及不能阻止炎症组织的破坏,则是易感因素。最新的观点认为年龄不是区别牙周炎类型的重要因素,故主张取消EPO名称。本病指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牙周炎过去曾被称为牙周变性,认为是牙周组织的广泛变性、牙槽骨吸收及牙骨质的发育不良。但至70年代,Manson等认为该病的变性过程无充分依据,提出用青少年牙周炎更为确切,因为疾病始终都伴有炎症存在,现在这一命名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

一、病因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但大量研究已表明微生物和免疫功能缺陷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是主要致病菌。它们通过产生某些细胞因子杀死人体白细胞,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能力,从而阻碍白细胞到达感染部位。此外,它们还可产生内毒素、酶等降解结缔组织、阻止胶原合成和促进骨吸收,并且该细菌还可侵入牙周结缔组织内,破坏牙周组织。同时,本病患者多有白细胞功能缺陷,且有家族遗传倾向。

局部刺激因素不是原发致病因素,但这些因素的存在可加重病变的发展。

二、临床表现

本病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前者病变局限于第一磨牙和切牙。后者病损则已波及口内大多数牙齿。一般认为患者早期多为局限型,而随着年龄增大,病变发展而成为弥漫型。其临床特征主要有:

1.年龄与性别

本病主要发生于青春期至25岁以前的年轻人,有些患者早在11~13岁即开始发病,但因早期无症状,就诊时常已2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1。

2.牙龈炎症与口腔卫生情况

该病患者早期牙周破坏程度与口腔卫生情况不成比例,即患者的口腔卫生较好,牙龈炎症较轻,但已有深牙周袋和骨吸收。

3.早期牙齿松动移位

在牙龈炎症不明显情况下,切牙和第一磨牙可出现松动,咀嚼无力,同时伴有牙齿移位,多见于上前牙呈扇形排列,后牙移位较轻,易造成食物嵌塞。

4.牙周袋和牙槽骨变化

青少年牙周炎所形成的牙周袋窄而深,X线显示第一磨牙牙槽骨多为垂直型吸收或与水平型吸收并存呈弧形,前牙牙槽骨则多为水平形或弧形吸收。

5.病程进展快

有人统计本病的发展速度比成人牙周炎快3~4倍,患者常在20~30岁即需拔牙或牙齿自行脱落。

三、诊断

根据以上临床特点及发病年龄可做出诊断。本病尤应抓住早期诊断这一环节,在患者症状尚不明显时,早期诊治,往往可取得较好疗效。有条件者可进行龈下菌斑的细菌学检测。

四、治疗

本病的治疗与单纯性牙周炎基本相同。主要包括:

1.基础治疗

龈上下洁治术、根面平整及咬合调整等方法去除局部因素。

2.药物治疗

本病首选药物为四环素,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已较少使用。目前国外常使用的合成长效四环素“米诺环素”(minocycline)和“多西环素”(Doxycycline),已成为药物治疗牙周病尤其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趋势。该药除普通的广谱抗菌作用外,还有阻止胶原破坏、抑制骨吸收及促进细胞附着和克隆化等作用,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再生。此外还可同时使用灭滴灵、螺旋霉素等药物。

若发现有免疫功能异常者,可酌情给予免疫调节剂,并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增强机体抗病力。

3.松牙固定术、牙周手术及牙髓牙周联合治疗与成人牙周炎治疗相同。

4.维护治疗

由于本病治疗后较易复发,且患者年龄较轻,因此更应加强维护期的复查和治疗,一般每2~3个月一次,至少持续2~3年,以后仍需每年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并予以治疗。

参考文献

•[1]韩乃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8年,62卷,92页

•[2]杨圣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7年,22卷,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