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试论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

王静良

王静良(山西省吕梁市会计学校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和谐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到营造体育教学和谐氛围必须运用个性化、创新教学观念,以具体的实施措施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课堂和谐氛围个性差异创新教学

和谐体育课堂氛围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因素、课程内容、学生因素、教学环境因素等方面都是影响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主要因素,文章提出了营造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重要意义以及营造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途径。

现谈谈营造初中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途径:

一、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事业心,更新观念,完善自我,注重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组织好各项活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课堂上,用自己热情洋溢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运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再次,教师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注意练习,争取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练习动作不到位、不准确时,应耐心仔细地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并及时给予指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在进行一些具有危险性技术动作教学时(如体操),教师应在旁边进行保护与帮助,给学生安全感。

二、选择和谐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突出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终身性、娱乐性、观赏性的特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中学体育教学面对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男女性别的差异、体质强弱的差异、运动基础上的差别,有的项目需要保护与帮助(如体操),有的项目需要助力和阻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学习方法与适度的疑难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行分层教学,因为不同的层次小组有不同的知识能力和练习要求,同一活动的不同环节要有不同的难度,教师可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让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

四、重视改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应用可利用资源进行教学。如体育器材巧妙合理的摆放,这样的场地设计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好奇心倍增。再如多媒体、录音机、电视、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参与,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因而,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营造中学体育课堂的和谐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才能使课堂氛围主动活泼。教师应尊重学生对体育的个性选择,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编排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促使学校体育内容成为营造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主要条件。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对于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加强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和谐氛围的研究,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正确地认识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营造体育教学和谐氛围必须运用个性化,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领域的出现,如何抓住新课标的理念实质提炼改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观念的现代化。

一是要注重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获得。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条件下,要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归根结底还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要提供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教学方法应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运动。

三是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教学方法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应提倡“形散神不散”。

四是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

2.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创新化。

一是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运动技能不但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是拓展和改造过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如在教学中引进软式排球运动作为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取不同重量的软式排球,同时规则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当因传球不好而使比赛经常中断,可以采用球一次着地后再击球的方法,也可以一个人连击两次球。在技能学习上,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地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时,就通过改变规则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诱导。可用羽毛球场地来进行比赛和教学,网高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使不擅长运动的学生也能愉快地运动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及规则的意义等。

3.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个性化。

一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学习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意味着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设计教学法,不设上下限,力争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笔者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备课中努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满足学生独立性学习的要求。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明浅谈体育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出版集团,2012,9。

[2]王成宁浅谈课堂和谐氛围的营造.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