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浅析

马建飞白雄飞

榆林市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719000

摘要:榆林是全国马铃薯的优质产区之一,年种植马铃薯约20万hm2以上,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主要表现为病毒病、早疫病和晚疫病等,其中对于病毒病我市采用了脱毒种植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近年来马铃薯病虫害较为严重,并且在防治过程中方法缺乏科学性,过度使用农药现象较为普遍,从而违背了绿色生产的理念。因此,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绿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引言

据统计,威胁马铃薯的病虫害有300多种,其中病害种类偏多,而引起病害的原因一般分为三种,即真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以及细菌性病害。比较有代表性的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典型病害之一。而细菌性病害的代表是马铃薯青枯病。一般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多为病毒性的病害。而马铃薯害虫一般分为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两种。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病因素及发病特点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我国的马铃薯种植中已发现的病虫害多达300多种,其中,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真菌性病害(早疫病、晚疫病);病毒性病害(花叶型病毒病、坏死型病毒病、卷叶病毒病);细菌性病害(青枯病、黑茎病等);虫害(主要以蚜虫、二十八星瓢虫为主)。

马铃薯的病虫害发病期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期,对环境土壤,马铃薯品种都有一定影响。

品种因素。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种薯对各种病害有着不同的抗病性:我市常见的品种中,紫花白对晚疫病和病毒性病害的抵抗力较强,对卷叶病毒病具有高抗性;冀张薯8号较易感花叶病、卷叶病、早疫病,费乌瑞它比较容易感染晚疫病;中薯3号抗病毒性病害不抗晚疫病。各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不同,病虫害虫害的差异化明显。

环境因素。马铃薯的病虫害与种植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季雨水充沛时,是早疫病的高发期;夏季气温整体偏高时,容易爆发蚜虫并和病毒病;因此它对空气湿润度,气温都有所要求。对土壤环境也会造成很大影响,质地粘稠,水分较多的水田区,容易雨后积水,也容易传播病菌。一旦爆发病虫害会比较严重难以控制。

生长发育期间病虫害爆发的特点。在马铃薯的各个生长发育时期会容易感染不同的病虫害。幼苗期容易爆发蚜虫病和各种病毒病;块茎期蚜虫病、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等轮番上阵,达到高峰。收获期之前,其他病虫害趋于稳定,晚疫病达到爆发高峰期。

二、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1)马铃薯种植用地及土壤选择。种植马铃薯耕地必须实行轮作倒茬,间隔为2~3年,因为有的土传病害能在土壤中存活3年左右。轮作忌上茬为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根茎块作物,因为它们与马铃薯有共患病害。选择地块时应选择疏松、透气土壤,不宜选黏土和碱性土壤,因为碱性土壤透气性差,马铃薯易感染疮痂病。

(2)种薯选择及处理。首先要用抗病品种,同时用脱毒薯的早代种薯,如原种一级脱毒薯。在贮藏前、切芽前剔除病薯,尽量用小种薯,可避免切刀传病。种薯宜选用无病斑、无机械破损、无虫眼的50~100g小整薯。挑好种薯后,必须进行消毒,可用1%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浸种1小时再晾干;如果切块,切刀可用50%来苏水或75%酒精消毒,一般都采用随切随消毒的方法,简单易行。

(3)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播种不能过早,如果在地温低时播种出苗慢,芽块在土壤中埋的时间长,增加土传病害感病机会,播种要细致、准确,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不能开沟过深或过浅,中耕培土要达到要求厚度,起到保护块茎不受病菌侵染的作用。

(4)改进种植模式。将传统的60cm垄宽种植模式调整为110cm垄宽种植模式,增加了田间通风透光性,高培土增加了土层厚度,阻断了侵染块茎的途径,使马铃薯抗病性显著提高,田间晚疫病平均发病率下降19.5%,病情指数下降11.41,增产幅度达11.85%。通过大垄栽培,有效减少了田间病虫害防控压力,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还可避免块茎暴露在阳光下变绿。

(5)加强水肥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产定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能促使薯苗生长旺盛,增强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肥水过大也不好,特别是氮肥过多,茎叶生长太嫩,易感晚疫病;如水分过多会造成小气候温度过大,有利于发病;湿干不均、肥水不足会造成早疫病发生。

(6)清洁田园。在精耕细作的田园和保护地栽培的田块,马铃薯收获后一定要将残枝落叶、病烂薯块清理出地块,并深埋,如果残留在地里将成为病害侵染源,因为很多病菌可在马铃薯茎叶、块茎里生存越冬。

2、诱杀防治技术

黄板诱杀技术,研究发现,粉虱、蚜虫等比较趋向于黄色,那么将本种特性利用起来,借助于诱虫黄板开展诱杀工作,每1km2需要设置300块黄板,按照30cm×40cm的标准控制黄板大小。在植株顶端20cm位置放置黄板,且对沾满害虫的黄板及时定期更换,实践研究表明,通过本种方法的运用,可以促使病毒病发生得到有效减少。如果蚜虫害比较轻,本种方法就可以成功防治;而比较严重的话,则需要搭配采用药剂防治方法,但是,可以减少20%左右的药剂用量。

灯光诱杀技术,现阶段,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其需要使用于蔬菜生长季节内,安装过程中,控制底部和地面具有1.2m左右的距离,这样每一盏杀虫灯可以对3km2的菜田所有效覆盖,如地下害虫、灭草地螟等能够有效杀灭。以本地区为例,实施灯光诱杀技术后,每2d进行1次定点调查,发现每台杀虫灯可以杀死150头害虫,而高峰期每台杀虫灯可以杀死900头害虫,具有较好的害虫防治效果,且不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3、化学调控绿色控制技术

病虫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要适当应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以此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例如在地下虫害防治时,可将30倍液晶体敌百虫,质量分数保持在90%以上,喷洒在碾碎的麦麸上,其中敌百虫与麦麸的比例为2:50,总用量根据马铃薯种植面积所定,一般为22.3~37.3kg/hm2,在傍晚时间撒到马铃薯幼苗根部附近;在软腐病的防治过程中,可在病害处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并对整片种植区喷洒1500倍液的醚唑水分散利剂(10%)。此外,在炭疽病防治中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发病初期可利用600倍液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进行喷雾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发现什么病虫害导致的植株死亡或腐烂等现象,必须对其进行及时拔除处理,并利用相应的药物对植株处进行消毒。

结语

马铃薯作为我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自古以来,马铃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物美价廉而且种植历史悠久,可用来烹饪很多类型的美食,具有很大的价值。病虫害的发生对马铃薯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绿色防控技术成功的解决这一问题,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有利于我市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衍玲.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22:98.

[2]杨毅.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方案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6,22:115.

[3]王立伟.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6,04:32.

[4]蔡桂英.浅析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6,11:99+128.

[5]刘赤萍.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59.

[6]常勇;汪奎;方玉川;井苗;;陕西省榆林市马铃薯新品种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