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测与脱水剂合理使用的临床观察

/ 2

急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测与脱水剂合理使用的临床观察

苗雪松王建文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467000

【摘要】目的:对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进行持续性的动态监测,并探讨脱水剂用于降低颅内压的合理使用。方法:选取100例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采取数字抽签法对这100例急重症颅脑外伤进行分组,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A组和B组。给予A组患者甘露醇联合呋塞米治疗,给予B组患者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联合治疗。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进行持续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这100例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动幅度在3~30mmHg之间。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颅内压较A组明显更低(P<0.05)。B组患者的颅内压控制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A组的56%(P<0.05)。结论: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波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严密的监测。合理使用脱水剂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脱水剂使用时可首选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三联组合,其颅内减压效果显著。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脱水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

本次研究特选取100例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对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进行持续性的动态监测,并给予患者甘露醇+呋塞米、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联合治疗,通过对比颅内降压效果,以探讨脱水剂用于降低颅内压的合理使用,为临床治疗急重症颅脑损伤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100例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2小时内送院就诊,经颅部CT被确诊为颅脑损伤,患者意识出现障碍,颅内压均≥30mmHg,行开颅手术以清除颅内血肿。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将这100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的病例中。

采取数字抽签法对这100例急重症颅脑外伤进行分组,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A组和B组。A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分布于17~60岁之间,平均(37.24±12.63)岁,其中有12例患者颅内形成脑疝;B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分布于18~59岁之间,平均(37.43±12.56)岁,其中有11例患者颅内形成脑疝。

两组就临床资料进行比较,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研究方法

给予A组患者甘露醇联合呋塞米治疗,甘露醇通过静脉给药,每8小时给药125ml;呋塞米通过口服或鼻饲给药,每8小时给药20mg。

给予B组患者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联合治疗,甘露醇、呋塞米用法同对照组,甘油果糖通过静脉给药,每8小时给药250ml。

1.3观察指标

对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进行持续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颅内压控制标准[1]:治疗48小时后,颅内压降至30mmHg以内,并超过3个小时未出现反弹,即视之为颅内压控制有效;反之,治疗48小时后,颅内压未降低,或降低后在3小时内出现反弹,即视之为颅内压控制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在SPSS17.0软件中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对比

这100例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动幅度在3~30mmHg之间。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颅内压较A组明显更低(P<0.05)。具体如表1所示:

2.2颅内压控制情况对比

组有28例患者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B组有40例患者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B组患者的颅内压控制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A组的56%(P<0.05)。

3讨论

急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危重的临床疾病,起病急,病情恶化快,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2]。急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颅内压持续增高为主,颅内压持续增高,会减少脑部血流供应,导致脑部血供不足,进一步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极为不利,严重者很可能会发生死亡[3]。因此,对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进行密切监测,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对选取的100例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进行了持续性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会出现不规则的波动,波动幅度在3~30mmHg之间。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急重症颅脑损伤通常采用颅内减压的方式,脱水剂是颅内减压的常用药物[4],但如果脱水剂的使用不够合理,可能会对颅内减压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脱水剂使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于为临床治疗急重症颅脑损伤提供借鉴依据。本次研究选取的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A组给予甘露醇+呋塞米联合治疗,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油果糖,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颅内压控制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A组的56%(P<0.05),说明加用甘油果糖后的颅内减压效果更加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甘露醇尽管能够降低颅内压,但其疗效会随使用次数减弱,而且还会加重颅内水肿;呋塞米能够加强甘露醇的降压效果,但呋塞米可能会引发休克[5];甘油果糖的起效较慢,但其降压效果维持时间长,与甘露醇、呋塞米合用,能够起到显著的协同作用,抑制甘露醇和呋塞米的反跳现象和副作用,使颅内压得到安全、有效的控制。且甘油果糖在重症患者进食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参与代谢[6]。

综上所述,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波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严密的监测。合理使用脱水剂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脱水剂使用时可首选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三联组合,其颅内减压效果显著且不易引起颅内压过度波动。

参考文献:

[1]邹胜伟,刘科,黄涛等.急重症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测与脱水剂合理使用的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1):5-8.

[2]郭宇芳.三种组合脱水剂对S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比较[J].新疆医学,2013,43(3):63-65.

[3]魏小川.颅内压动态变化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6(5):644-645.

[4]邬树凯,陈祥荣,徐朝阳等.神经外科脱水剂的临床合理应用[J].海峡药学,2015,28(8):177-179.

[5]孙坚彤,顾雪英,赵中等.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的疗效观察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3):1108-1110.

[6]聂清昆.甘油果糖与甘露醇在降颅压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5):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