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邱斯霞

北流市达武城市设计院广西北流537400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增加乡村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从国家政策方面还是市场方面都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关键词:国家政策;市场趋势;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前言

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为乡村旅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在我国的广东、北京、苏杭、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农家乐”乡村旅游走俏,仅广东一省就有观光果园80多个,农庄、茶园、牧场、渔场等几十个。

一、广西乡村旅游现状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广西各地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一位游客还兴致勃勃地说:“以前只能在书本上读到,我现在终于可以亲自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闲适放松、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随着游客人数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发展乡村旅游”这一想法便瓜熟蒂落。旅游开发不仅帮助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词整,推动经济发展。在尝到发展乡村旅游的的甜头后,广西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开发一批新的乡村旅游景点,配套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创建特色景观旅景区,引导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实施“公司口农户”的模式。靖西县在旅游开发中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业,当地种植的茶叶、辣椒等农作物,成为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绣球、民族服饰、木雕等手工艺品,也成为群众增收的项目之一。

二、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方向

1.旅游跨越发展。一是通过产业化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有效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现旅游业与农业以及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此,广西旅游扶贫要通过旅游合作社对农民进行组织引导,建立分工协作、上下游高效衔接的产业体系,形成有人搞接待、有人生产土特旅游产品、有人搞农业开发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北海市涠洲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博白县沙河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二是通过产业集群和品牌化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就是要通过选取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培育龙头企业进行优势示范,实现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集群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在打造品牌方面,就是要深度挖掘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农作方式、趣闻传说和乡村节庆等,通过提高文化含金量打造出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形成品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三是拓宽乡村旅游发展融资渠道。重要的是结合“美丽乡村”与“农业特色示范区”的打造,创新投融资模式,如组建“八桂银行”“旅游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专门从事旅游投资业务;利用股权合作的形式,催生一批新型旅游业态;探索建立社会化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如鼓励城市居民、民营企业和其他投资主体参与村民联合入股,鼓励和引导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2.采取系列针对性措施。一是要有效整合广西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从广西农业生态游精品线路看,行政区域化明显,缺乏大区域协作观念,辐射效应难以形成,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迫在眉睫。为此,建议自治区政府主管部门积极会同旅游、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及行业内的企业协会共同对广西各地的区位环境、资源特色和特色农业资源以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详实的调查评价,站在广西全局战略角度编制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开发,整合打造成“集锦式”乡村旅游区,以实现特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二是要注意和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丰富,但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数位于边远山区,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应当注意和加强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建筑特色民居方面,既要保护其传统特色,彰显其建筑特色,传承和发展其传统建筑技艺;也要在保护中改进,对一些不合时宜、不美观、群众已经不愿意再予保留的东西加以改进、优化,建成名副其实的美丽民族村寨。同时,在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移民搬迁、村屯合并等项目时,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图纸,引导群众建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民居。在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方面,要通过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带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通过展示传统生产工具、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保存民族记忆,引导村民将民族语言、歌舞、工艺、节日庆典等融入日常生活中传承民族记忆。

3.政府主导、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要使乡村旅游持续、协调和健康的发展,必须采用政府主导,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制定有关的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首先,要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其次。要培养高索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对广西乡村旅游思考

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使游客以较低的价格领略田园风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体验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品尝传统风味、购买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对优势的认识、挖掘与弘扬。近年来,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地方进行了村庄改造,并出现了弃旧村建新村的趋势,在旧村附近建造别墅式整齐划一的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村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村庄建设应较好地体现当地民居风格和乡土文化气息,村庄内的绿化应尽可能利用本地植物,并注重物种的多样性。村庄建设应尽量避免弃旧建新的模式。从乡村旅游者的角度出发,乡村旅游者大都来自都市,对环境卫生标准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卫生标准。

因此,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乡土文化的挖掘、协作链的整合、产品链的完善、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为重点。以乡村传统文化为开发方向,政府主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更好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出发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利益分配与协调工作,保证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地化,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留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2]中国加大扶贫力度2020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N].新京报,2015-11-04.

[2]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N].中国青年报,2015-11-29.

[3]查芳.对乡村旅游起源及概念的探讨[J].安康师专学报.2014(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