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CCSP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哮喘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CCSP的

杨伟康刘翱樊满齐陈宇英曾宪生李少莹李妍

杨伟康刘翱樊满齐陈宇英曾宪生李少莹李妍(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呼吸科云南昆明650032)

【中图分类号】R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4-0057-02

【摘要】本文通过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水平的变化,明确Clara细胞及其分泌蛋白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内源性抗炎机制。得出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Clara细胞分泌蛋白作为抑炎因子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对于完善气道炎症理论和探索哮喘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Clara细胞分泌蛋白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哮喘气道炎症中很可能伴有内源性抗炎机制的减弱,导致炎症反应过度或时间延长。本研究拟通过测定哮喘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CCSP水平改变及其FEV1的相关关系,探讨Clara细胞及其分泌蛋白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了解生物体内的内源性抗炎机制,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开发新的抗炎平喘药物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①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6.6±10.5岁,入院前2周未用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茶碱及抗胆碱药物治疗史。②哮喘缓解期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0.9±9.8岁,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患者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③健康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4.9±9.6岁,均无吸烟、过敏史、近2周来无呼吸道感染、胸部X线、肺功能测定正常。

1.2方法每组研究对象实验前做肺功能测定,记录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中段流量(MMEF)值。血清的收集:清晨抽取实验对象空腹外周血5ml,置于无菌试管中,4℃以1500r/min离心20min,分离血清保存于-30℃冰箱中待测CCSP。经纤支镜收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将纤支镜顶端楔入右肺中叶开口处,从活检口分两次注入37℃灭菌生理盐水60ml,负压吸引回收灌洗液,回收率>40%,将回收液装入塑料离心管内,4℃以15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70℃储存,用做可溶性成分CCSP蛋白检测。CCSP的测定用ELISA方法对血清及BALF上清液中CCSP水平进行离心酶标定量分析,Clara细胞分泌蛋白生物基因Elisa试剂盒购自UnitedStatesBiological。

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Spssforwindow11.5统计软件包处理,先进行方差检验,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血清及BALF上清液CCSP水平与FEV1以及血清CCSP水平与BALF上清液中CCSP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及BALF上清液中CCSP水平哮喘急性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血清及BALF上清液中CCSP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组和哮喘缓解组血清及BALF上清液中CCS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BALF上清液中CCSP水平均高于血清CCSP水平,P<0.05。

2.2哮喘急性发作组、缓解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哮喘急性发作组FEV1、FVC、MMEF显著低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哮喘缓解组FEV1、FVC、MMEF低于健康对照组,但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及BALF上清液CCSP与FEV1进行相关分析①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及BALF上清液CCSP与FEV1呈正相关。②哮喘缓解组血清及BALF上清液CCSP与FEV1呈正相关。③健康对照组血清及BALF上清液CCSP与FEV1呈正相关。

2.4哮喘急性发作组、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及BALF上清中CCSP进行相关分析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CCSP水平显著低于BALF上清液中CCSP水平,且两者呈高度正相关,哮喘缓解组血清CCSP水平显著低于BALF上清液中CCSP,两者呈高度正相关,健康对照组CCSP水平亦显著低于BALF上清液中CCSP,两者亦呈高度正相关。

3讨论

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作为重要的内源性抗炎因子,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从内源性抗炎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现有气道炎症理论,为探索哮喘新的治疗方法和开发新的抗炎平喘药物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元珏,陈文彬.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54-858.

[2]FahyJV,CorryDB,BousheyHA.Airwayinflammationandremodelinginasthma.CurrOpinPulmMed,2000,6(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