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对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康复治疗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对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韦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手运动功能对促进其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截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28例列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64例/组),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患者设定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I指数较治疗前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然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结论: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过程中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临床效果显著,有着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偏瘫;康复治疗;手运动训练;上肢功能

偏瘫是临床中的常见病症之一,多由急性脑血管疾病所引发,其主要表现为患者身体单侧上、下肢与面肌等出现运动功能性障碍[1]。在偏瘫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多给予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机体各部分功能的恢复;然而临床中偏瘫患者手、腕等上肢的精细活动功能恢复较为困难,而上肢功能的恢复良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而,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偏瘫患者在应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旨在促进其上肢功能的恢复以改善其生活质量;研究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截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28例列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64例/组),其中对照组男性36例,女28例;年龄46-81岁,平均(55.2±4.3)岁;病因类型:出血性脑卒中25例,缺血性脑卒中39例。观察组男性36例,女28例;年龄46-81岁,平均(55.2±4.3)岁;病因类型:出血性脑卒中25例,缺血性脑卒中3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手运动功能训练,具体方法如下:①制定适合个体患者的手运动功能训练方案;根据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分期与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如丝网花制作、揉纸画制作等,并在临床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通过手工制作独立完成手工作品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②手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针对上肢功能障碍分期为Ⅰ-Ⅲ的偏瘫患者选用揉纸画制作训练,Ⅳ-Ⅵ期患者选用丝网花制作训练,整体训练过程由治疗师示范操作后,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揉纸画训练选用300mm*300mm的不同颜色的彩纸若干,指导偏瘫患者应用患侧手指或手掌将彩纸揉成小纸团,然后应用胶水将小纸团粘贴在模板画不同的颜色区域内,该方法重点训练患者双手精细活动的协调性。丝网花制作手运动训练可分为绕铜丝与花瓣制作及绑花枝三大步骤,绕铜丝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将铜丝环绕在空心花枝模板上,主要训练患者的腕力与手关节活动;花瓣制作将已定型花瓣以线头依次固定在花枝上,绑花枝时将制作好的花枝绑根据图片样板绑在模板之上,该过程以训练患者手、腕各关节的活动能力及上肢精细活动能力。治疗师指导患者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手运动功能训练,以完成一副作品为目标,该训练以10d为一疗程,在每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恢复情况,为后期调整手运动功能训练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两组患者均经治疗3个月后统计临床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上肢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进行评价;以Barthel指数(BI)表达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3、4]。

1.4统计学分析

采集的数据均录入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卡方检验,P<0.05则提示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I指数比较分析

经统计评价数据发现,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Fugl-Meyer评分、BI指数较治疗前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然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BI指数比较分析(,分)

3讨论

偏瘫又称之为“半身不遂”,其属脑卒中疾病的一种,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因此,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是偏瘫患者恢复期的主要治则;偏瘫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较快,而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尤其是手、腕部的精细动作,然在日常生活中上肢动作功能恢复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5、6]。据相关研究不完全统计,在偏瘫患者发病初期,约有80%的患者伴有上、下肢功能障碍,进入恢复期后,仍有40%左右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手精细动作的恢复;因而,如何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是临床中研讨的重要方向之一[7]。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康复医学在临床中得以长足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卒中患者的治疗[8]。

本研究通过对128例恢复期偏瘫患者进行分组康复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I指数较治疗前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然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提示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后可显著促进其上肢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常规康复治疗多依靠诱发运动及强化运动进而刺激大脑非条件性反射功能区,以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虽然该方法可引导患者做出正确的运动姿态,但对于精细运动的恢复效果欠佳;而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不仅可刺激大脑条件性功能反射区,还可结合个体患者的兴趣,通过学习、运动的综合运用以刺激大脑非条件性功能反射,进而促进其上肢精细运动能力的恢复。同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25%,P<0.05;表明康复治疗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有效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显著提高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过程中结合手运动功能训练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震静,郑淑梅,杜蕊等.节律性运动训练在促进老年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2851-2853.

[2]张秋梅,高春华.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4):278-280.

[3]杨雷,朱洁,王传杰等.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3):285-286.

[4]上官士娜.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5):1796-1797.

[5]彭立伟,谢仁明,曹红桂等.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8):2040-2041.

[6]侯红,范亚蓓,吴玉霞等.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0):1013-1016.

[7]侯红,王彤,范亚蓓等.上肢智能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活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3):191-193.

[8]杨颖平,蔡诚凤,王海云等.综合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