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合并器官损害22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小儿川崎病合并器官损害22例临床分析

李增舜施林生

李增舜施林生(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人民医院内儿科675100)

【中图分类号】R7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130-01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近年有增多的趋势。川崎病对冠状动脉的损害已为临床医师所熟悉,它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这一点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结果部分患儿在病初即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或考虑为川崎病的并存症,导致治疗不当。现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川崎病患儿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川崎病的器官损害情况,以加强这方面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22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个月至10岁,其中~1岁4例,~3岁10例,~6岁6例,~10岁2例。患儿均发热,球结膜充血18例(81.8%),口唇潮红皲裂和(或)杨梅舌20例(90.9%)。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13例,(59.1%)。手足硬肿12例(54.5%),指趾端膜状脱皮20例(90.9%),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8例(36.4%)。入院后患儿均行血、尿、粪三大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生化全项,血培养,肺炎支原体,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确定各器官受累情况。

1.2泌尿系统损害

尿常规检查异常者9例(40.9%)。脓尿6例(尿白细胞≥5个/HP),蛋白尿2例(尿蛋白+~+++),蛋白尿兼有镜下血尿1例(尿红细胞≥3个/HP),脓尿兼有蛋白尿1例。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尿培养1~2次均阴性,仅1例早期出现水肿、少尿,其他患儿均无泌尿系统症状和体征。尿常规异常均出现在发病7天内,出院时复查尿常规均恢复正常。

1.3消化系统损害

(1)肝胆:肝功能异常者5例(22.7%),主要为谷丙转氨酶升高;超声检查胆囊肿大1例,均无黄疸;多于入院第2天检查后发现,1-2周恢复正常。(2)肠道:肠道受累为2例(0.91%),均有腹泻,部分伴有腹痛及呕吐,粪便为稀水便及黏液便,大便检查白细胞>5个/HP;胃肠道症状出现病程早期,有些患儿为就诊的主要症状,症状多在1周左右改善。

1.4呼吸系统损害

呼吸系统损害受累5例(22.7%),均有咳嗽,4例肺部有干罗音及痰鸣音,1例肺部有小水泡音。胸片呈支气管炎改变4例,支气管肺炎改变2例,均在早期出现,1-2周均治愈。

1.5心血管系统损害

心脏受累4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例,心脏扩大1例,心电图有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周后复查房室传导阻滞者均消失,冠状动脉扩张及心脏扩大者14天后好转出院。

1.6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例(4.5%),存在嗜睡、呕吐及精神差,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脑电图检查为弥漫性慢波改变,为轻度异常,1周后恢复正常。

2讨论

川崎病的病因不明,病理变化为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即为累及心脏,造成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狭窄等,导致冠状动脉瘤破裂、心肌梗塞等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可达20%以上,已经超过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

川崎病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小血管炎性改变,除心脏外,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组资料显示,泌尿系统损害最多(40.9%),主要表现为脓尿、蛋白尿、镜下血尿等,尿培养阴性,肾功能正常。对于持续性的脓尿伴发热起病,而抗生素治疗无效,最终发现冠状动脉受损,确诊为川崎病,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痊愈,考虑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炎,血管袢肿胀有关,临床上要注意鉴别,防止误诊为泌尿系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其次是肝脏受累达22.7%,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与国内报道一致,为急性期,肝小动脉炎病引起肝细胞损害的一过性过程,应避免误诊为病毒性肝炎。呼吸系统受累占22.7%,其临床症状多数较轻,X线表现主要为肺纹理增大,肺门影增大及间质性肺炎样改变,肺部表现一般认为以肺小动脉炎变和血小板增多、血液粘稠、血流缓慢、渗出增加有关,并非本病合并感染引起。心脏损害达18.2%,主要为冠状动脉改变,还包括心脏扩大,心电图异常,其中心电图改变发生在病程7天内,冠状动脉改变及心脏扩大,最早发生在第6天,多发生在7天以后。肠道受累2例(0.91%),均表现为腹泻,为稀水便或黏液便,可以腹泻为首发症状,注意不要误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例,较少见,早期多误诊为颅内感染,但脑脊液检查正常,考虑为变态反应性血管炎所致的无菌性脑炎、脑膜炎,需要注意鉴别。

总之,川崎病是一种侵犯全身多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各种症状出现的时间先后不一,甚至在典型症状出现前,以某一系统症状为首发,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川崎病的临床特征,还要了解其同时合并的多系统损害,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2]胡秀芬,程佩萱,超抗原与川崎病[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35-337。

[3]杨锡强,儿科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83-586。

[4]阿依古丽,杜军保,杨晓征等,川崎病85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