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王瑞

王瑞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尹集小学256655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学习生活的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应遵循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策略

作为《道德与法治》任课老师,我们应该把握好课程标准“品德教育从儿童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到儿童生活之中”的理念,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儿童发展良好的道德以及法治意识,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一、日常的普通生活事件,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用的生活事件更多的是儿童生活中日常的、普通的事件,是儿童天天都在过的日子,天天都在经历一些小事,是生活中的儿童经常遭遇到的生活事件。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由无数个日常的、普通的生活事件构成的,正是这些日常生活小事塑造着儿童的品行和人格。因此,我们教师不能忽略这些琐事,应看到生活小事中包含的发展,精心设计主题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性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告诉我们,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突出教学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与合作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安排儿童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操作、实践、欣赏、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观察者、实践者、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最真实的感受。

三、搜寻家乡名人,减少榜样的距离感

在德育方法中榜样的力量一直不容小觑,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榜样人物的故事,学生在了解人物事迹、感悟人物品质的过程中能受到极大的启迪与鼓舞。但受距离感的影响,许多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榜样太遥远”的自我心理暗示,他们对榜样崇拜的同时,认为榜样是遥不可及的,自己不可能达到。而身边的榜样则不同,有熟悉的家乡背景,他们在自己的周围,不是难以企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充分发掘本土的榜样资源,使榜样摆脱居高临下的浩远,落到地面与学生亲密接触。自唐以来,临海就是台州文化中心,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家乡名人丰富的人生经历,高尚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应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用。

四、重要的生活事件,促进间接生活事件的渗透

间接生活事件是指儿童不能直接参与或接触的事件。我们学生的生活范围较为狭小,一般限于学校、家庭和家乡、社区,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事虽然超越了他们的生活圈子,但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学生的生活与发展产生影响。比如,我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太空,这虽然离我们较远,却是中国人的一件大喜事,对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航天科学兴趣有明显的价值,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在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中渗透间接生活事件带来的素材,可以使我们的课程对儿童更有意义。

五、在亲近自然的主题教学中,整合学校的德育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也许有人认为,课堂回归实地的做法很多时候是缺乏现实操作性的,课时安排不允许,课堂组织太烦琐。其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许多的实践活动是可以与学校的其他德育内容相整合的。如亲近自然的主题教学,就可以以家乡临海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以学校例行的“春游秋行”活动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当系列活动相对固化,活动开展达到常态化,一切组织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总之,儿童的道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获得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袁景林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剖析与案例.希望出版社,2012。

[3]梁健敏生本课堂观察研究——以《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