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绵阳中考文言文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浅析绵阳中考文言文命题趋势及应对策略

胡攀芳

绵阳外国语学校四川绵阳621000

文言文的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并且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必考题型,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但是初中生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那么考试时,该如何应对呢?如此,只有了解了文言文的命题趋势、掌握了解题技巧,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一、近几年绵阳中考文言文命题分析及趋势探究

通过对绵阳近几年文言文考查的篇目及考题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绵阳文言文阅读题型有一定的定式。近几年的考题题量都是4个题,都是试卷的6-9题:第6、7题是选择题,分值都是3分,考查的分别是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第8题考查的是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都是翻译两个句子,分值都是8分;第9题考查的都是对阅读语段的理解,并且从2015年到2017年,都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

预计将来几年考查的题型仍然会是2+1+1模式,即2个选择题+1个翻译题+1个问答题,分值依然是3+3+8+3,题型变化的可能性不太大,分值只有可能会在第9小题上下浮动1分。此外,近几年第9小题命题设置的都是理解、概括内容的类型,这种常态已经保持了四年,将来几年的问答题也极有可能考查文章的主旨和文章人物形象分析等。

绵阳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篇目是从2014年开始由课内逐步转向课外的,这也是逐步向高考考查方向靠近。按照这个趋势,接下来绵阳中考文言文阅读文章的考查回归课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考查篇目仍然是课外的;基于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说,考对比阅读的可能性也很小,极大可能仍然会以单个篇目出现;如此,变化的方向应该是题材方面。预计将来文言文阅读仍然以考查传记类文章为主,还可能考查写景类、寓言类文章。

二、文言文阅读应试技巧

1.迁移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用课内的知识点解决课外的问题,或者是将学生熟悉其他题型的答题方法用来解答文言文题目。

示例1:【2017·绵阳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欲约客赴秦(赴:奔赴)

B.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辞:离开)

C.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诚:如果)

D.公子遂将晋鄙兵进(将:率领)

【题目解析及方法指导】乍一看,这道题的难度很大,因为四个句子都是课外的,但是仔细的同学会发现,四个加点词都是课内学习过的。“赴”字源自《木兰诗》:万里赴戎机,解释为“奔赴”。“辞”可以源自《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解释为“借口”;也可源自《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解释为“离开”,显然这里译为“借口”更为通顺。“诚”源自《祖逖北伐》: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解释为“如果”;也可源自《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释为“的确”,这里译为:“如果”更通顺。因此选B。

示例2:【2016·绵阳市】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3分)

【题目解析及方法指导】解答此题时,只需要把现代文阅读中练熟的概括事情的方法迁移过来解答即可;阅读现代文时,学生也还需要分析分值,分值为3分,需要概括三件事。方法:谁做什么或者谁怎么样;答案:(1)对继子的衣食供给比对亲生儿子优厚,(2)精心照料生病的继子,(3)临终前教导儿子不要厚葬自己。

2.代入法:代入法也叫做代入消元法,是大家熟知的数学上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方法。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可将之概括为:将已知答案代入原句中,通过检查原句翻译是否通顺做为解答之法。

示例1:【2004年·大连市】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问:“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只写序号)。

【题目解析及方法指导】解答此题,只需要把“法”字的四种解释分别代入原句翻译,如果能够翻译通顺,即为正确答案。答案:③。

示例2:【2014年·绵阳市】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征军谘祭酒(寻:不久)

B.或为吏所绳(绳:处治)

C.大王诚能发威命将(诚:如果)

D.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复:恢复)

【题目解析及方法指导】解答此类型题,同样可以把给出的加点字的解释代入原句中,如果能够翻译通顺,即为正确答案。依次代入,D选项的句子翻译为:祖逖不能肃清中原而恢复渡河,句子不通顺,因此D为正确选项。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浅谈,但是要想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会读、读懂文言文,吸收其中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希望考生们要培养对古文言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做到懂其意、悟其美、体味其精髓所在,感受和发现文言文传递出来的独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