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生物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环保与生物教学

杨勇

关键词:环保;生物教学;学生

作者简介:杨勇,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南舟中学。

一、结合教材,重视环境保护

中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场所,课堂教学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渠道。中学生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钻研和分析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找出课程教学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进而在生物课堂讲课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讲授,通过环境教育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生物教学中。

1.环境恶化导致的危害

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无序开发及乱砍乱伐,由于人类对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不力,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扩大,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其危害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了人类健康,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0年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这样描述道: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在街头,灰蒙蒙的尘沙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几十米的楼房模糊难辩;外出的人们蒙上了纱巾,戴上口罩;机场跑道出现7至8极大风和沙尘,能见度下降,90架起降飞机受到影响……,触目惊心的沙尘暴,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生物学科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环境问题,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及时将类似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自人类使用氯氟烃以来,南极上空出现了大面积的臭氧空洞,患皮肤癌的人数明显上升,许多刚被发现甚至未被发现的两栖动物就已灭绝。据生物学家估计,自20世纪70年代起,每天有一种动物被淘汰消失。又如:由于厄尔尼诺现象,以及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灾。此外,还可穿插一些世界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美国的多诺拉,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使学生能了解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时刻绷紧环保这根弦,不断加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积极性。

2.认识生物学在环保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学科在环境保护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制造O2,净化空气,吸收CO2等有毒气体,吸附尘埃,杀菌,降低噪音,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防火,调节小气候等.许多生物技术的产生,开发和应用对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有益.如优良粮种的培育,有利于提高粮食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提高耕地利用率;生物农药(从烟草,除虫菌,巴豆,鸡血藤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筛选出高效,安全分解的杀虫活性物质,直接利用或以其模型人工合成新型农药),控释性肥料(采用膜控制释放技术,将高分子多孔材料包裹于肥料颗粒外,获得理想控释放效果)和植物根际联合固氮的生产,有利于节省肥料用量,减少肥料流失,降低土壤,水污染;有色塑料薄膜滤光的采用可改善农产品,抑制病虫害和杂草生长;嫁接技术不仅可使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且可使作物呈现一木多花,一树多种,人造连理枝的奇观异景;生态农业生产投资少,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可因地制宜。

3.联系实际,加深环保意识

新教材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阅读初步了解情况,并对相关环境问题(比如在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时展示的沙尘暴的图片)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

例如: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自然资源尽管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造成资源相对短缺。并且,众所周知,大部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例如,煤、石油、天然气。而且,在开采这些资源时,周边环境也会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试想气候恶劣、水资源匮乏的环境,我们如何能够更好的生活?人们只有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爱护资源,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为此必须向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环境自然资源,一味开采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只重眼前利益,无视长远利益,无异于“杀鸡取卵”。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并非是金钱能够衡量。为了地球母亲的健康与人类的长远发展,保护环境、慎采资源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4.从环保出发,学会解决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要能够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分析后可以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沙尘暴问题以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再比如思考环境中的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如何保护?怎样可以避免随地吐痰?如何有效减少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由学生从“怎么办?”中体会到环境保护的势在必行。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还应加入本地环境现状分析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身边存在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学生所处环境中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和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实例中进行介绍,进行环境知识教育,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实际,环保从我做起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农村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等;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少用或不用塑料制品,少用一次性物品,不用富含磷的洗涤用品,让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鼓励农村学生向家长宣传,在农作物生产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乡村田野,让学生对各种动植物有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组织学生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环保工程示范点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污水的去向,了解城市废水的基本处理流程;让学生到工业园区了解工厂“三废”的产生,了解其对周围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危害,由此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在中学校园内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也广受中学生欢迎,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将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植学生心中。

三、保护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

目前,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物圈,是人类调整自身和自然关系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地球不仅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更应成为我国长久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然而现在多数国民还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反映出我国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力度不够,宣传也不到位。普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国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课程内容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联系最为密切,中学生物教学课堂是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场所。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上应该运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或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达到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目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这也是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我们生物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公民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注重实验结果、分析和改进,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南舟中学

邮编:563000

参考文献:

[1]沙丽华.生物教学问题[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